•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波普教父沃霍尔作品来华:毛是现代东方文化代表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410次来源:

      安迪·沃霍尔太简单?

      安迪·沃霍尔

      波普艺术在英国产生,后来兴盛于美国,安迪·沃霍尔的出现是一高峰。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从波普艺术中吸取了能量,与波普在血缘上、精神气质上有着无法撇清的干系。

      波普艺术的倡导者与发起者安迪·沃霍尔作品来华展出,也许可以让我们真正对之反思,而不再做种种误读。

      9月29日下午,“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以近乎“追星族”大聚会的方式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继5月份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这位波普教父的作品再次在华展出。

      本次展览涵盖沃霍尔从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档案共101组,包括绘画、影像、丝网印刷、素描以及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展品几乎囊括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有作品。

      展览现场循环播放着沃霍尔制作的电影《帝国大厦》,只有一个镜头,那就是将镜头一动不动地定格帝国大厦达八小时。在沃霍尔看来,一切皆有可能成为艺术,一个行为,一道印痕,一段回忆,甚至一堆垃圾。正是这样的艺术立意,让不少参观者生出迷惑。

      在一件沃霍尔创作于1964年的“Brillo”品牌的包装箱旁,他的拥趸们显然有些不能接受。“这不就是一个纸箱子吗,与摆在超市里的纸箱子有什么不一样?”

      “他是仿造一个现成盒子,而不是拿一个现成盒子,有艺术因素在里面。而且,你仔细看,会发现它的制作非常讲究,绝非那些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盒子可相比。”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

      在沃霍尔作于1967年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一排排地重复排列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这些色彩不一却不失整齐的梦露头像,传递出他以调侃的方式反映商业化时代人们的心态,比如迷惘”,央美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春辰说。而一位自称完全冲着沃霍尔名气而来的“粉丝”却认为,这些作品太过简单了,“是个人都可以做出来”。

      一边是行家的称赞,一边是“粉丝”的失望,王璜生看得很平静。“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放在特定的艺术史里来看,比如《金宝罐头汤》,你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为一个商品广告,也可以读出他对消费社会的拜物主义的批判。”王璜生解释说,“就像他的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你可以说他在宣扬每个人都可以成名,是否也能读出他在说只有15分钟?”

      来自《北京日报》作者陈涛

      “我喜欢中国文化胜过自己的文化”

      沃霍尔1982年来过北京,这是他唯一一次来到中国内地。当时随行的有他的私人摄影师克里斯多佛·马可斯。2008年,马可斯揭秘了那段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旅。

      沃霍尔的嘴被涂成了红色

      那年,一位香港年轻收藏家邀请沃霍尔到香港创作。工作完成后有两天空闲时间,年轻富豪把他们带到了北京。

      沃霍尔像一名普通游客一样,穿牛仔裤、夹克衫,背双肩包,手上拿着相机。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要求签名。

      他们像其他普通游客一样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在没有彩色胶卷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喜欢给照片手工上色。沃霍尔和马可斯也把这张照片送到一家照相馆上色。大概三个月后,照片寄到了他们手上,沃霍尔的嘴被涂成了红色。

      画了大概400遍毛泽东肖像

      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看见高悬的毛主席巨幅画像时,安迪·沃霍尔说:“嘿,真大啊。我画毛大概已经有400遍了。我爱他的书,我经常读。我喜欢单纯的思想。”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有了重大转变。安迪·沃霍尔开始对中国及毛泽东产生浓厚兴趣。他热衷于绘制超级偶像的肖像画,如玛丽莲·梦露和猫王。毛泽东肖像的创作,则是他自影像探索后,重新回归绘画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沃霍尔认为毛泽东是现代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西方收藏家眼中“既陌生又常见”的面孔,有一种无可抗拒的魅力。

      “我喜欢中国文化胜过喜欢我们的文化。它更简单。我喜爱清一色的蓝装。每人都穿蓝色,我喜欢每天穿戴同样的东西。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我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设计同一件衣服。”北京街头清一色的蓝布中山装让安迪·沃霍尔好感顿生。

      把北京的博物馆搬回家

      沃霍尔的波普作品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复制。他的复制来自商品流水线,来自商业与物质。

      在中国,“我们俩都注意到一种重复性:这里每个人穿同样的衣服,骑同样的自行车。这种重复性本身看上去很独特”。1982年的北京,给马可斯留下的印象也同样特别。

      从北京回纽约后,马可斯为沃霍尔拍摄了那组戴军帽穿中山装的照片。从照片来看,沃霍尔身上的中山装非常合身,应该是量身定做的。

      26年后,让马可斯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已如此多样化。在1982年,他和安迪·沃霍尔被邀请到一位水墨画家的家里做客。画家为他画了一幅梅花水墨。沃霍尔则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美元符号“$”。

      尽管只逗留了短短两天,沃霍尔还是在北京百货大楼采购了一番,装了一大箱子,尤其钟爱丝绸睡衣。为此,行李超重,他不得不多付1000美元给航空公司。想想他曾说过的“百货商店就是一个博物馆”,兴许他是想把北京的博物馆搬回家。当时,北京还没有麦当劳,沃霍尔说,“哦,但是他们会有的”。

      来自《新世纪周刊》作者王巧玲

      他影响了一批中国艺术家

      2011年,埃里克·辛纳开始担任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馆长一职。今年5月,他带沃霍尔的作品来上海开展时,谈到了这位波普教父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影响,“任何一个当代艺术家只要愿意,都能与沃霍尔发生联系”。

      “比如说我的好朋友徐冰,他去纽约是因为能够更接近沃霍尔。徐冰的作品《天书》中字体的不断重复也是受到安迪·沃霍尔的启发,就是从文化中提取一点,进行转换,由此变成一个新的事物。”

      “王广义的作品中反复出现CHANEL、LV等符号混合在一起。认为他直接采用了波普艺术的手段可能不太恰当,但是他已经非常接近,简直是表兄弟关系。”

      目前很走红的蔡国强,也从波普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灵感。“烟火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他把它从日常中提取出来,变得非常优雅美丽,这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转换成另外一个东西。当然,蔡国强和波普艺术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联系依然存在,不可避免。”来自《东方早报》作者涂佳和

      链接>>

      中国波普:艺术新神话

      波普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可分两个阶段。

      前期是“85美术新潮”时期,出自沃霍尔“工厂”的“超级巨星”劳森伯1985年自费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世界巡展的中国一站,如野火烧山,点燃中国现代艺术的一轮热焰。恰巧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也以这年命名。

      1990年代,波普艺术在中国成为潮流。那时北京长安街上“麦当劳”刚刚落户,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透出的是大众浅表的诉求,还谈不上商业的发达与时尚的消费。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波普艺术快速成为新的神话,不仅成功地被嵌入现代中国艺术史,还被推上市场的排行榜首。

      波普艺术兴盛于1960年代的美国,一个严酷动荡的时期,约翰·肯尼迪、马尔科姆、马丁·路德·金几年间相继遇刺。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事件,也在催生着艺术的革新。年轻的艺术家们有意用完全客观冷静的态度作画,甚至能“不在意”到去画一些最俗不可耐的商品或日常用品。这个做法来自一个明确立场——让艺术等同于生活。因此,波普艺术,意即反映大众消费文化的艺术,而不是高雅艺术,它的出现给西方艺术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沃霍尔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时地返回相同的主题。这一点在“金宝汤”系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该主题第一次出现在他1961年至1963年的作品中。几年后,沃霍尔在1968年至1969年发表的作品中再度回到金宝汤罐。金宝罐头汤就是沃霍尔的“招牌菜”。对沃霍尔来说,“金宝汤”是战后美国发展大规模生产之精神的永不停歇的赞美诗。因此,他选择“金宝汤”作为“美国精神”的真正象征。

      沃霍尔最为独特的风格,莫过于通过丝网印刷手法不断重复影像,将特定人物或物件化成视觉商品。为人们提及最多的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可乐樽》、《电椅》等。在他眼里,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

      他提出“成功的生意便是艺术”,并直截了当地坦白,自己爱钱。

      这与其成长背景相关:1928年,他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整个成长阶段家里都非常贫穷,变得有钱是推动他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他大学学的是插画,毕业后担任商业插画师,24岁就以商业广告绘画崭露头角而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转变成一位艺术家后,他同样精通于推销他的艺术,也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上世纪60年代,沃霍尔因为艺术化地展出美国人熟知的鸡汤罐头和布利洛肥皂闻名于世。多年后,他的艺术作品屡屡创出天价。2007年,他的作品共卖出4.22亿美元,取代毕加索成为个人作品拍卖成交总额最高的艺术家。2012年,沃霍尔再次登上艺术家拍卖成绩排行榜首位,超越中国画家张大千。

      他开创了独立电影、实验电影的先河,比如《帝国大厦》。沃霍尔的创作,是用消费社会的方式来批判消费社会。

      标签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