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城市迈向新征程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1-05-13 09:53点击:3284次来源:成都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取得伟大胜利、创造光辉成就的重要经验。回顾我们党接管城市、改造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历史进程,改革创新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不竭动力。我们党在城市工作中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进,一批城市已经跻身世界城市百强,成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保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我们党以改革创新推进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对新发展阶段建设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有重要意义。

           以开天辟地首创精神建立人民城市

           将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改造成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民主的人民的城市,并且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体系,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事情,对于当时长期以农村工作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是一项极为重大且富有挑战的历史使命,没有重大的思想革命和实践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号召。共产党人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出了革命激进手段与缓进手段相结合、保护生产与改造经济结构相结合、城市民主化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等创新性做法,在城市改造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依靠工人阶级,夯实城市组织基础,逐渐使新城市在经济上成为生产的城市、劳动的城市;在政治上成为人民的城市、民主的城市;在文化上成为进步的城市、教育发展的城市。

           到1952年底,城市改造工作基本结束,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转向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我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着眼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城市集中规划建设。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对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规划设计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层面最为重要、最具标志性的重大规划活动。此外,原有的工业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旅大(今大连)等得到进一步改建扩建,一些新兴工业城镇崛起。到1978年,我国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均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一定增长,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实践,社会主义人民城市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夯实。

           以改革开放强大动能激发城市活力

           尽管新中国建立初期党领导人民开展城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导致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到改革开放前夕,规划废弛、管理混乱、设施失修失管、市容市貌不整、“骨头”(生产)与“肉”(生活消费)关系不协调等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亟须应对的问题。面对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困难挑战,坚持以改革谋出路、以开放求发展,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创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与发展创新,推动中国城市发展迈入新轨道。

           大力推进城市规划与管理制度创新。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把城市整顿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建设适应4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城市规划方面,党和国家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忽视规划的失误,提出了“城市中的各项建设都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安排”的原则性要求,相继制定《城市规划条例》(198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将规划工作推入法制化轨道。在城市管理方面,党中央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要求发动和依靠广大街道干部和居民群众,办好各项为生产、为生活服务的事业,将城市共建共管作为一项宝贵经验。

           稳步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机制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将城市企业市场活力的增强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1985年以后,广大内地城市改革也全面推进,城市活力得到初步激发。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住房市场化大潮开启,大规模住房建设不仅对城市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到2010年,国家发布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国家中心城市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优势,从而对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积极实施全面开放的城市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全面开放战略促进城市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来扩展到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市场,以深圳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城市受惠于劳动力、产业链及技术创新等优势在全球竞争中崭露头角,并带动更多内地城市深度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过去40余年,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突出体现在城市发展方式粗放、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不够、城市居民民生保障不足、城市市政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不足、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不够、城市社会发育不充分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城市建设改革创新,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新时代城市建设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和勇气,切实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十四五”时期,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在城市管理制度方面,201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城市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此外,在规划制度、审批制度、科技文化诸领域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城市治理能力。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部署城市创新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在规划层面,国家相继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建设层面,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强调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管理层面,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持续拓展城市治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更加重视科技文化激发城市创造潜能。城市创新的主体是人,关键抓手在科技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要求,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在科技服务城市方面,党和政府积极打造城市智慧应用场景,通过“城市大脑”“智慧天网”等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融合,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在文化提升城市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城市的文化品质、文化精神,更加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更加强调打造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城市的文化金名片更亮、更有魅力。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遵循、始终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这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建设、发展、管理城市的宝贵经验。在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新征程中,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发、坚定不移地将创新发展贯穿始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