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长三角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数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1-03-04 09:09点击:1712次来源:腾讯网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2004年上映的《天下无贼》里,葛大叔说出这句台词时,我想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是莞尔一笑,没有多想。

    可谁能想到,在十多年后,它成为对当下时代最为准确的预言。

           这些年中,我国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也开始面临强大的转型压力。在经济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愈发被觉察。

           人才招引成常态

           如果说国家招纳人才,目的在于科技与综合国力竞争;企业聘用人才,为的是创造利润、保持优势。那么,人才之所以对城市如此重要,就在于他们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一方面,人口流入带来的是消费与生机,进而推动城市持续的繁荣。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所引领的科技创新与创业,以后将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从这两年各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来看,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给待遇、给保障、给支持。

           所谓“给待遇”,其实很简单,就是给予愿意来本城市就业的人才以物质鼓励。其中有租房补助和购房补贴,也有团队、项目落地直接给予的奖励等等。当然,从院士到普通大学毕业生,待遇也不甚相同。

           而保障则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向当地就业生活最直接的各类生活保障,包括人才公寓、医疗、子女教育,甚至还有发园林卡的……这一方面很多二、三、四线城市采用较多。

           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户口则成为了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因素。

           实际上,户口不过是保障的一种特殊体现而已。因为它往往关联着获取诸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格。

           至于“给支持”,则更多是面向人才在本地所发展的事业。小到创业者的启动资金,微型企业需要的孵化器,大到公司融资与研究团队经费,各城市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仅仅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就能看出,越来越多的城市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引才成为一种新常态。

           非一线城市会一直处于劣势?

           那么,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对人才流向产生影响呢?

           纵观这些政策,很容易发现,同质化的政策已经很难拉开差距,只能算是吸引人才的一种“标配”了。最后真正影响人们选择城市的,可能还是城市本身的能级与条件。而这种能级就体现在,城市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与空间。

           也就是说,城市的人才政策再好,也很难成为人才落户的根本动因。

           归根结底,考量的还是工作机会、职业前景与事业发展。结果不言而喻,城市越发达,在这方面依旧越占优势。

           换言之,当各城市的人才政策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差异时,依旧改变不了原有城市格局中的人才流向。过去处于不利地位的非一线城市,依旧还是达不到通过政策吸引人才的目的。

           既然这样,是否意味着非一线城市在人才吸引上就沦为陪跑,没有机会了?而对于青年人来讲,寻求发展的出路是否依旧还是在北上深?答案可能未必如此。

           主动引才的新范式

           过去,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吸引投资。现在,人才成为经济发展另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时,曾经招商引资的方式现在也被引入了人才招引中。

           事实上,现在每次吸引人才目光的,并非是哪座城市又开出了更高的条件,而是政策背后一座城市的诚意和温度。

           在这方面,长三角就有城市就走在了前面。

           自2月25日开始,湖州市开启了新一年的“南太湖人才周”。如果说前文所谈到的被动人才政策,更像是招商中的优化营商环境。那么除此之外,有些城市还选择了主动的出击!也就是说,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才引智。

    长三角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数

           这种主动出击首先就体现在政府出手,为企业与人才搭建桥梁。

           在人才周启动的第一天,湖州市有关部门就组织了5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现场共吸引了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各类求职人员参加。而湖州部分区县长们也参加了直播带岗活动,在线上更是吸引了120万人观看咨询。

           此外,与前往外省市招商一样,湖州也开始主动走到外面吸纳人才。与人才周活动同期,湖州市大学生招引先遣队队员已奔赴位于安徽合肥、湖北武汉等地的近10所高校启动新一年度大学生招引工作。3月初,七支大学生招引先遣队还将继续赶赴江西、河南、云南等数十所高校。

           同样,如果说更低廉的成本是吸引企业与资本的原因,那么吸引人才的则是产业发展带来的职业空间与政策保障的待遇、服务。

           在产业方面,近年来湖州已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与绿色家居两大千亿级产业。未来还将根据既有基础在升级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打造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至于待遇和服务,仅就大学生政策而言,本科生在湖州创业、就业就可享受最高21.35万元的购房、租房和安家补贴。至于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以及团队,根据所申报的计划不同,还能在企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对于资本与企业而言,落地最重要的是各种生产要素。而对于人才来讲,选择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动因就是平台与工作机会。想要促进发展,这也正是政府所应该发力去做的。

           这时,让我们再度去回看城市间的对人才的吸引,或许只是故事的一个维度。

           在另一个位面上,现在每一个奋斗者何尝不也在关注着各个城市的发展与机会?他们哪一个不希望选择一片既能够施展拳脚又可以诗意栖居的土地,然后与城市一同发展进取?

           确实,在城市能级与工作机会的绝对数量上,非一线城市无法与一线城市抗衡。但若能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优越的政策保障,非一线城市更舒适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环境,让它在与一线城市的人才竞争面前,也未必一定处于劣势。

           而湖州也正是善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力将自己打造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低成本创业之城”和“高品质生活之城”。

           优势、底气与变化

           翻开官方简介,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离杭州75公里、上海130公里、南京220公里。

    长三角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数

           都说处于大城市之间的城市比较尴尬,且不论直辖市、省会城市这类明星IP光环,哪怕对比太湖对岸“苏南模式”下的无锡、苏州,浙江省内“温台模式”下的温州、台州,湖州的发展都显得过于低调。

           但别忘了,历史上的湖州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网红城市”。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和京杭大运河的优势,湖州的丝绸自明清时代就行销全球,湖丝和湖丝商帮更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商贸势力。

           同样,如今湖州所提出的“低成本创业之城”与“高品质生活之城”绝不对一个空口号而已。背后有着一系列坚实的城市建设成果作为底气:

           在政府效率方面,湖州“最多跑一次”改革结束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公章马拉松”,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最多80天”实现率已经达到100%;在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湖州居第7位。

           在创新创业支持方面,“湖九条”“制造业21条”等专项政策,全力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

           生态环境上,作为“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诞生地,湖州生态优势十分显著。早在2014年,湖州就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湖州以85.7的绿色指数在169个城市中位居前列。

           交通上,沪苏湖铁路建设,令湖州到上海只要30分钟,而此前建成的宁杭高铁已经使湖州到杭州只要20分钟、到南京40分钟。

           沪苏湖与商合杭两条铁路衔接,湖州将成为十字交叉的高铁枢纽,长三角一市三省41座城市当中,只有少数城市是处于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湖州即将成为其中之一。

           房价上,全浙江省11个地市,平均房价最低的是湖州,中心城区每平米1.32万元。

    长三角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数

           不难看出,所谓“低成本”与“高质量”,对创业团队而言,是获取政府服务与支持的便捷,对人才而言,是工作、生活上的舒适。

           这样的城市底气、目标愿景,再加上主动突破的行动,如今,湖州正在悄悄发生着许多变化。

           而这座城市未来发展又会取得怎样的成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