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南京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0-09-23 09:27点击:2872次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的南京,该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将南京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支点”、互联互通的“节点”、辐射周边的“原点”?就此,记者对话江苏扬子江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

           创造性建构“沪宁杭合”四极发展体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张鸿雁:这意味着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有一个更高更全更新的再认识,即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的整体化、均衡化和结构化发展。为此,要解决区域发展非平衡问题,寻求整体上的高标准、高质量和科学均衡发展。现实发展状况和相关研究证明,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一些社会问题存在的渊薮。因为城乡差异过大,劳动力和人口就会往大城市跑,就会出现乡村空心化和劳动力缺乏现象,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达尔所说大城市单极发展的经济“回波效应”。城市单极化发展会加重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落后地区更落后。长三角如果不能整体发展,不能在一体化中实现整体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不能整体提高,地区差异依然很大,还会加深一部分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考虑形成三省一市一体化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同步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和共同创新的新格局。 

           为达到一体化和整体高质量发展目的,在地域空间结构方面,长三角应创造“多中心结构”“多个发展极”和“多个城市群组团”,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创造“中心镇地域结构”“村镇网状地域结构”“田园城镇群”和“特色乡村组团”,并参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模式,创造中小镇(村)独立发展的“反磁力中心功能”,让中小镇甚至乡村有自我造血功能,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我建议创造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为“四极发展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而不是像东京那样一个城市的“一集中”“单极发展”模式。这是因为长三角涉及三省区和一个直辖市,各自内部都有各具特色和幅员辽阔的经济腹地,都有独有的经济、文化和自然资源,必须在创造多个“发展极”和“区域协调极”基础上强调一体化,创造合理的跨区域地域生产力结构,创造多个由大小不等城市圈、城镇群、村落群组成的地域产业力优化的、具有合理均好性的多极、多元发展结构,才能实践均衡性发展理念,使整个长三角区域形成多个、多元化创新发展空间,进而提升地方积极性以及内生动力。 

           率先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拉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南京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和特大城市。南京该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打造对外开放的“支点”、互联互通的“节点”、辐射周边的“原点”? 

           张鸿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和农村问题仍然是发展短板。从本质上说,农业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根基,“三农”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如果南京能率先把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拉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一个全新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既是拉长板,也是补短板和创新板,更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南京贡献、南京作为和南京担当。 

           首先,要增加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质量,创造规模农业,推动更多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因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面广,就业面宽,产业链长,而且对粮食保障性贡献大;其次,农业农村发展要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打造多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和各种各样的庄园经济、农场经济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模式。其三,率先在长三角建构“精准农业”发展体系。“精准农业”在美国有成功经验,涵盖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AI农业、规模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和机器人农业等多个方面。美国“精准农业”体系包括220个大小不等农场、300万农场“知识白领”从业者,精准到秧苗的距离都是毫米差。因为距离是毫米差,滴灌滴水就很准确,收割采摘也很准确,而且省水、省资源和适宜智能的规模化机械操作与运营,由此带来的智慧农业智能机器有上千种。其四,农业是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基础。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上创造样板,形成以订单农业为特色的规模农业。南京除了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外,还要根据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创造有南京特色的万村万品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通过农业产业科技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资本性收入,创造城乡融合工作生活的合理半径,让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或职业农民,形成城乡深度融合、城乡社会等值的社会样板。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村现代化再到农民的现代化,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整合高质量发展过程。现在,在乡村生活空间、文化、地景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上,南京已有长足发展,如江宁的五朵金花、江北十颗明珠、溧水国家农高区、高淳国际慢城等。但从农村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意义上讲,还要强调城乡融合及生活质量提升,要强调城市资源有序、有律地向乡村流动和配置,在乡村建构现代“新农业经济结构”,即“农商文旅工科联动+互联网+N模式”。乡村除了农业粮食资源外,最大的也最多的资源就是乡村文化,包括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地方特产和自然风光,这是创造旅游文化资本的最好元素。这方面南京也有很好的经验成果,如江宁、玄武、秦淮、溧水等的全域旅游。我们既要对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和推广,更要针对南京发展短板,如空心村、村庄景观雷同化、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文化自觉、农民就地城镇化等,进行有效全面的文化综合治理。其中,村居改造要和旅游结合,要和本地文化和地方产品、产业结合,创造性提出“宁派村庄风貌”或者“金陵乡土文化空间”。强调每个村庄要有自己的产品、品牌、文化个性和主题,就像欧美有色彩小村、神话小村、报纸小村、老爷车小镇等许多特色鲜明的小镇小村一样。因为乡村地方文化是可以无限分类的,通过对文化和品牌的打造,各式各样的小镇村即使本身没有明确的产业,其乡村地景也可以是旅游目的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 

           另外,农民的现代化也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前提,其核心要素是职业农民和农业白领的塑造。对农庄经营者、农业生产者、农村民宿经营者和就业者、农村旅游从业者及管理者,要进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育。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业农村农民技术网络培训学校”,普及和深化文化、科技和文明教育,让农民有充分的文化自觉,进而产生文化自为,建构起主动创业、就业意识。

           创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新平台新场景

           记者:《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提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南京优势,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加快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强化区域协同、错位发展,合力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您觉得南京该从哪里入手? 

           张鸿雁:关键在于南京能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能与世界一线城市比肩的长三角创新发展高地,即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要有综合竞争力,还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创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平台和新场景。具体说来,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找准定位,创造推动长三角创新发展新格局。 

           首先,在城市定位上创造唯一性。对南京来说,城市发展定位一定是直接面向全球竞争,运用“超强定位”和“空隙定位法”,在全球城市价值链中向全球一线城市看齐,在全球城市发展中建构创新名城的发展体系和文化价值。 

           其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创造唯一性。抓住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这两大价值结合的创新机制,建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世界消费中心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敢于率先创新发展,如把自己视为沿海城市,利用南京通江达海黄金水道优势,与上海建构“国际沪宁组合港”,和上海形成科创贸易组合港或组合城市,直接参与全球分工和贸易竞争。 

           再次,强调南京“博爱之都,天下文枢”“世界和平之都”“世界文学之都”等特色文化城市定位。“十朝古都文化牌”是南京城市之文化灵魂,可以结合世界文学之都、和平之都等文化形象,创造新时代十朝古都的历史文化新形象,以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望者”的担当,建构“世界文化身份识别”体系。 

           第四,确立科技创新发展之都定位。对标圣何塞、华盛顿、奥斯汀和“纽约硅巷”的创新模式,找好南京的创新点和创新表达方式。圣何塞创新发展不是在所有领域同时进行的,而是以高度集中、集束、集群、集约方式,集中投入、集中人才、集中资金和集中土地空间。南京可创造以高校为核心的“宁镇扬创新科技产业区”,打造宁沪、宁杭、宁合科创走廊,在长三角和国家整体高科技发展产业链创新中寻找突破点,比如新材料、3D打印、半导体等,集中研发和生产,争取培育多个国家级实验室。要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创新辅导和政策引导,特别是对高成长性企业要予以“情有独钟”重点培育。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南京朝着世界级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方向发展。 

           第五,确立“区域发展极”和“区域协调极”功能定位。面向周边、服务周边、整合周边、协调周边,使南京成为一个具有强力“向心力”的“区域协调极”。整合资源壮大南京都市圈实力,创造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极”地域生产布局。为此,要考虑有效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产业配备上要兼顾周边,特别注意与合肥较近的空间关系,有意识地、主动与合肥合作,特别是江北国家级新区、浦口经济开发区要借力借势,与合肥发展形成共振效应,扩大南京都市圈的功能和范围,拓宽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腹地;江北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要率先国际化,构建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簇群,形成高度的科技、研发、商务和文旅一体的科创商务旅游高地;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禄口机场的国际化程度,将其建成具有国际贸易、商务商旅、消费旅游、生产生活、工作交往和南京品牌集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场景和运行空间,打造复合型国际化通关体系,提升南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另外,创造充分就业体系和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允许发展“非登记企业”,引导南京成为“创业洼地和创新高地”。 

           面向全球一线城市对标找差,高起点建构世界城市

           记者: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这方面,南京该如何作为? 

           张鸿雁:高起点建构世界城市。 

           一是面向全球一线城市对标找差。根据萨森提出的“全球城市”概念,“全球城市”一线标杆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目前,上海、深圳、成都、青岛等城市已根据全球化城市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南京要和全球城市标准进行精准对标、精准找差,发现自己的弱项和短板,然后取长补短。在迈向全球城市方面,南京应有胆量、胆识和智慧担当。 

           二是城市整体框架还要拉开,在空间上要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胸怀和品质,提出建设国际大山水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旅和国际人才聚集高地。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提出要把紫金山变成城中山。因为国际化大都市半径一般都是100-150公里左右,南京要融山融水融江融林融城融文化,引老山、紫金山、栖霞山、青龙山、牛首山、梅山等入城,通过高速、轻轨和地铁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与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相匹配的空间结构,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结构空间体系和大山、大水、大城、大森林、大文化的古都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气质,在更广阔地域上进行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使南京都市圈形成一个良性的有弹性的空间结构。网络社会使城市不再是主副中心格局,城市各区发展内部必然有竞争,城市中心应该是多中心发展竞争体系。如果把城市比作围棋,商圈就是城市的“气眼”,商圈越多,城市就越有活力。杭州、深圳20多年前就提出要建100个以上大小不等、各具特色文化的商圈,南京长江两岸城市发展至少要有100个以上不同类型商圈才能推进平衡发展。要创造城市多中心结构、均好性组团的“区域核”体系,建构不同的国际商圈化的消费中心型城区结构,提升商圈的空间结构力度和内涵,将商圈变成生产、就业、创业、流通、分配、消费、教育等一体化空间,彰显南京世界消费中心功能。特别是要形成为如曼哈顿、牛津街和上海南京路一样的、以商业圈为核的城市生活方式中心。同时,创造以商圈为中心的“城市硅巷”,通过城市双修、社区改造、社会治理、引山入城和引水入城,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产业布局要集中、集约、集束,把高校建成科技转化样板区。还要强化拥江发展格局,在规划上形成南京城市形象立面和“城市网天”“城市面孔”。长江生产、生活岸线要有机融合,形成南北外滩共同发展格局。 

           三是提升南京都市圈发展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建构南京发展实力,使南京具有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际能量,也是南京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有所作为的具体步骤。为此,要创造区域弥合空间,实现无边界的创新发展。要在南京及都市圈内部,创造相对均衡化发展的城市格局。在宁镇扬或者更大范围推动交通、市民卡、医疗保障、旅游、就业、金融等方面的一体化服务,从南京都市圈深度开发一体化开始,拿出“沪宁融合”“沪宁一体”新举措,在自我创新发展中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