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地方必须“对表”顶层设计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6-12-05 16:34点击:4289次来源: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近期,首份国家级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出台的消息传遍了业界,这代表着全国597个试点的智慧城市将迎来大考。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标准委还共同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明确今年将首次组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这次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来自于正规军的“一统天下”,这对此前一些地方“大干快上”,一味追求硬件建设“高大上”等做法予以正视并适时“纠偏”,评价指标改变了以往一些地方建设智慧城市重硬件的导向,超一半的评价内容围绕在惠民服务、市民体验。

        此前,诸多智慧联盟、协会等智慧城市相关机构纷纷制定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未经和国家标准委批准认可,没有权威性,只可借鉴、参考。如今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方面,国家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出台,代表着顶层设计先行,所以地方的顶层设计也要适时“对表”,做好指标的前置考量,实现配套。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当地的顶层设计,在花费巨资,投入精力与心血之际,要思考究竟这个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如同给了你一个路牌,附带一定的引导与方向性质,改变了分割治理,各自为政的状况。

        目前,最紧急的就是从理念和战略上从技术语境和路径中超越出来。地方诸多城市,如果只是盲目跟风地建设智慧城市,没有考虑城市本身的定位。动辄投资上百亿,城市之间比钱数、比规模,既没有分析特色,又缺乏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支持,随便找一家智慧城市方面的公司,完成调查报告,然后将此报告中涵盖的各个部分,譬如交通、旅游、农业、医疗等诸部门进行别类规划,最后简单串联相加,挑选一个科技类型的漂亮封面,最后得出了结论----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城市,这就是城市总体的顶层设计,这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智慧城市的不智慧,这一切是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导致的。国内很少有团队坚持做基础理论研究,大凡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类型、模式、标准和框架,多是从西方“拿来主义”,最多添加点学者的个人体会,最多根据具体实际的需要,就拿出了各种战略、规划及行动方案来。智慧城市的基础理论研究,目的也是要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分类原则与解释框架,使其深层结构与内在层次呈现出来,一层层扒开后再组合,城市方才有“肌理”,从而为真正的顶层设计提供确立大前提和“系统设置”。
     
        城市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梦想、有意义”的文明生活方式,地方的顶层设计,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气质”。新型的智慧城市必须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城市的最高领导人亲自督管,在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后,另起一套班子进行顶层规划,进行实际分析,从而得出设计成果,然后分部门层层分派任务,把城市各部门、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建立一个有序的、和谐的、系统的网络构架来建设,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笔者也了解到,此次部委联合组织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后,会将挑选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给予政策支持、推动经验的分享。当然,这是评价指标的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与顶层设计,一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从下而上。城市定位,必须是政府决策,对于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可以发布到社会、网络上听取大家的意见,最后汇总整理,路径是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听取专家与群众的意见,观察社会的反应,甚至到国外去考察,从而进行讨论与座谈,都是必经过程。#p#分页标题#e#
     
        地方的顶层设计,必须由政府主导,但是方案制定完备后,除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外,应该将交通、文化、旅游、教育、学校、医院等方案公开公布,进行招标,并对投标的企业进行审核。当然,在这之前,可以事先做好“意见”,让大众提看法与监督,其中多与有关专家开会交流,听取多方意见,最后由人大立法,尤其是大项目要通过人大委员会批准进行,明确分工与合作,禁止暗箱操作。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一定要以企业投资为主。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不进要有益于民生,而且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式,这样的方案一定是有生命力,也是具有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愿意参与,也就放心来进入投资了,智慧城市则一步一步进入良性循环。
       
        (本文由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李明思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