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创新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5-10-28 09:16点击:321次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浦江创新论坛刮起头脑风暴

      万钢:未来中国将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市场的作用

      屠光绍: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余永定: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重要变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的增长动力在于创新

      投资、出口、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投资、出口增长乏力之际,创新被寄予了厚望。不过,当下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各个地方又将如何开展创新?27日由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浦江创新论坛”上,一场关于创新的头脑风暴在黄浦江畔刮起……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作主旨演讲时直言,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产业升级能否顺利推进,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实现,综合实力能否持续提升,关键是看能否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

      为了迎接这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建设各类创新主体系统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创新体系。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万钢指出了方向与空间。

      内外专家共识:创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两大特点,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10%左右下降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水平,第二个就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重要变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的增长动力在于创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上述论坛中如是表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dmund Phelps也直言,中国需要有自己的现代化创新,才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现行的包括发展服务业、重塑行业架构的改革都不足以完成这个使命。

      其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是目前中国从政界到学界、企业界都高度统一的认识。

      万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

      来自一线的数据显示了创新的生命力。在中国整体经济面对下行压力下,高新技术产业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同比增速12.2%,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12.5%;此外,高新区发展也逆势上扬,目前注册企业已经超过76万家,今年1-8月份新增注册企业达到16.6万家。

      科技部数据还显示,201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超过了13000亿,占GDP的2.09%,其中企业支出占了76%以上。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577亿,比上年增长14.8%,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总量超过115家,工业增加值、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新产品数量和利税等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不过,与美日等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还存在差距。比如说,近十年间美国全社会的研发支出为37600多亿美元,是中国同期支出的4.7倍。万钢指出,无论从投入总量还是长期积累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突破差距,就需要加速改革,用改革促进发展。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dmund Phelps在上述论坛中亮出了他的“创新的黄金准则”观点,即怎样才能在经济体里形成创新的主导经济体。鉴于中国的国情与实践,Edmund Phelps指出,中国当下需要处理好万众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中国需要依赖大众的力量产生大量的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开放式创新和构建创新网络,实现高价值创新。他呼吁中国企业彼此之间加强合作,甚至加强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了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已在进行着相关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万钢表示,未来中国将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市场的作用,构建统筹配置资源的新举措,建设各类投资主体互动,创新发展高效资源,完善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法律制度,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的成果即将落地。万钢透露,今年是实施改革的第一年,科技部改变了项目形成机制,面向各行业和地方征求了2600多个立项建议,并进行了战略咨询和综合评比,合理配置资源。目前62个重点任务聚焦了“中国制造2025”、能源制造、“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互联网+”各项国家战略。“新的项目即将向社会公布,同时征求申报和评审。”

      跳开本土看全球,中国坚持的是一条“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路径。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目前中国和全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07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与此同时,中国还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签订了合作机制,启动了南亚、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等。

      地方在行动

      根据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上海将分阶段有序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战略,力争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和经济合作。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27日在上述论坛中表示,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需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顺势创新者胜。屠光绍表示,未来上海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将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开放性的金融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策源地之一。

      除了上海,其他地方也在积极对接。如江苏常州的中以常州创新园项目,作为中国与以色列两国政府第一个创新示范园区,标志着常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实现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