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寻根者”昌庆旭:回到六百年前的山乡和祠堂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344次来源:

      昌庆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徐楚云实习生李竞摄

    (长江商报)家谱,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充满了荣耀与沧桑。社会变革,人事变迁,一个家族劳燕分飞,背井离乡之际,其随身携带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家谱。许多年后,家谱成为了一个家族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家谱的存在让整个家族重新恢复了凝聚力。

      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民间修谱人士,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昌庆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与家乡的宗亲数次赴江西寻根,前后共花六年时间,纂修《中华昌氏通谱》。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史,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族谱把个人与历史相联系起来。”

      ■本报记者危凯

      ●溯源

      修谱,构建血缘联系

      在昌庆旭的家里,有一个纸箱,放着厚厚的八卷族谱,上面写着《中华昌氏通谱》。“这是中华昌氏族人六年的心血。”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史,”昌庆旭说,“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很熟悉。修谱有敬宗收族之意,尊敬祖宗,将家族团结起来,让家族具有凝聚力。”

      中国人编修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世本》,到宋代已发展到平民百姓可以修谱;明清时期则更为盛行。由于历史原因,家谱曾一度被大规模摧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显现出“春来发几枝”的气象。美国《纽约时报》曾撰文认为,家谱这种曾一度被忽视的民俗传统,在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焕发了新生。

      昌庆旭认为,在中国,家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修谱就是为了构建血缘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已近灭亡,但是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讨论宗族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

      也正是这种“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2005年,湖北仙桃的昌氏族人,率先开展了续修全国昌氏通谱的活动,这是一项亟具挑战性的大工程。

      ●寻宗

      寻根江西,

      昌氏一族花六年时间续修家谱

      “地方家谱编写起来比较容易,全国性的昌氏通谱编纂就很麻烦。因为世系关系复杂,族谱就像是难懂的‘天书’,修谱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光绪二十八年续修的仙桃昌氏家谱上得知,当时始迁祖是从江西迁到湖北。按老谱上的记载,仙桃派出的寻根人员前往江西,费尽周折,终于寻访到吉安市青原区至富田镇高车村。

      高车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逾千年历史,几棵千年古樟依然枝繁叶茂,古老的深宅风貌依旧。此地属丘陵地带,耕种以水稻为主,百余户昌氏族人的生活还甚为清贫。

      年逾七旬的昌衍唐老人家中有一部百年前的老谱,其上收录了历代的老谱序,世系源流可考,迁徙沿革记载详细。这个老谱也成为后来编纂《中华昌氏通谱》的主干部分。衍唐老人说:“你们谱上所记的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就是现在的高车村,其更名已有百余年了。”

      仙桃昌氏族人之后又走访了江西新余昌坊村,该村四面环山,草木葱茏,昌江河从村前缓缓流过,一派山乡田园风光。此村还有个古老的祠堂,宽16米,进深150余米,相传修建于1439年,为纪念昌坊村始迁祖余庆公而建造,是时称家厅。

      修谱每到一地,他们都受到热情接待,“民间对修谱不仅热情,还看得很神圣。”正是这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寻访,昌氏族人前后花了6年的时间,将整个中国的昌氏家谱梳理了出来,完成了《中华昌氏通谱》。

      ●困境

      挂谱名门望族、选材不当,

      民间修谱有待改进

      1949年到1978年,中国大陆修谱活动已经停滞。20世纪80年代后,修家谱活动在全国重新出现。90年代中后期至今,修谱之风开始普及和盛行。

      仙桃昌氏从1989年续修到2005年再续修,间隔16年,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反复修谱?昌庆旭说:“是因为人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老年人都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修一部高质量的家谱,对后人有个交待。这种愿望十分强烈。”

      “一般情形下,修谱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如今5年10年都会修一次,”昌庆旭介绍,在村里,老人对于修谱十分迫切,“现在的年轻人感兴趣的越来越少了,当初修谱的壮年人已经变成了老年人,他们要抓紧最后的时间,在宽松的政策、方便的外联和可筹得经费的情况下,完成家族文化复兴的使命。”

      然而,新修的家谱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昌庆旭说:“新修的家谱中,高质量的不多。近三十年来所修的谱,质量上乘者百无二三。”据昌庆旭介绍,民间修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且不说族人资料收集难度很大,挂谱名门望族、把不确定的历史写进家谱,选材不当,拖泥带水。许多人把历史名人对家谱的论述、谱牒常识以及中国历史纪年表都收进了家谱之中,以提高族人对家谱重要性的认识,方便现在的人换算公元纪年,用心虽好,却大大增加了家谱的篇幅。

      “虽然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但是感兴趣的毕竟大多数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昌庆旭也并不讳言修谱并不被年轻人所理解,虽然修谱的热情在升温,他仍表现出担忧。“现在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后继乏人,老年人更有紧迫感。”

      昌庆旭

      59岁,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秘书长。

      在省图书馆工作了34年,2004年开始参与家乡仙桃族谱续修,长期致力于民间家谱研究。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