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开幕 扫描市民30年生活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290次来源:

      摄影家谢国安30年记录武汉影像7万张

      他的照片里没有美景美人

      谢国安在他的展览上

      记者梁超摄

      过江轮渡靠岸1982

      胡同口1989

      解放大道竹床阵1989

     

    (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郑汝可通讯员李霞)汉口胡同口的剃头匠,三民路街头戏班,90年代以前的夏日竹床阵——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对这些黑白照片上的情景,一定不陌生。昨日,在武汉美术馆《武汉:1978——2013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中,205幅记录武汉人文社会变迁的照片与市民见面。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市民可免费观展。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谢国安开始用纪实摄影的手法,记录武汉市民的生活场景,至今已坚持30多年。在谢国安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一段段尘封的武汉记忆:凭粮票购买热干面的武汉大妈;老新华电影院门口的迈克尔·杰克逊海报;过江轮渡上性急跃上岸的小青年……谢国安说,城市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市民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自己,只是市民生活的记录者。

      作家方方评价,谢国安的作品几乎没有美景美人,而将关注点放在平民的日常生活和窄街陋巷之中,捕捉最常态最平实的市井生活场面。

      展览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参与。72岁的张老太带着自己的“傻瓜相机”,边看边拍。“1986年,在一元路的公交站点,竹床架在护栏上不着地,既能避潮又无蚊虫叮咬。”张老太说,照片里她看到的,都是自己当年的生活。

      不仅“老武汉”们关注,武汉的“新市民”们也借此机会,了解武汉的城市变迁。在现场,已在武汉居住3年的美国人罗伯特·斯图尔德边看边感叹,“武汉变化太大了,让人难以置信。”

      谢国安已积累了近7万张“武汉城市发展的视觉档案”,全部为胶片拍摄。目前,其作品正在组建电子数据库,让更多人在网上也能轻松感受“武汉味儿”。

      谢国安:你能说这不是武汉人,不是武汉?记者万建辉通讯员李霞

      “我不想我的时代记录因自己的艺术行为而被遮蔽,我要求自己的照片均以原生态的人、生活和社会为基础。”8月2日,在南京路一家夜店,消瘦的谢国安捶着桌子反复提到“真实”二字。

      什么都不能伤害真实

      谢国安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瑞士画家约克·莫勒特、英国诗人理查德·普拉特联袂举行“三镇三人行”采风,创作的作品《武汉之韵》,在瑞士等地展览并出版。当作品集准备拿回武汉面市,有人提出了异议,说谢国安尽拍打赤膊、睡竹床的武汉人,尽拍武汉的脏乱差,这样丑化武汉,怎能让它进来。

      这样的逻辑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摄影风向非常相似,影像中的群众就应该是立场坚定、斗志昂扬,时代就应该是光芒万丈、前景无限。谢国安说,“可我那个时代,许多家庭,六七口人挤十几平方米的单位宿舍,街头里巷,满眼都是过早、买菜、下棋、乘凉、咵天、扯皮、骂架的人们,你能说这不是武汉人?这不是武汉?”

      在谢国安看来,纪实摄影是对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先入为主,主题先行是对“真实”的致命伤害,过多的添枝加叶会扭曲生活的原貌,太艺术就不够生活。

      比如一张上世纪80年代竹床架在公交车站栏杆上的照片,人们希望竹床架高一些,更凉快一些。那是物质仍然匮乏的年代,许多人看了会有感慨,那才是我们那个时代。

      “我想找的是那种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历史的意味,所以我不会去拍那些空空的建筑,去做设计师们的图解,去做宏大主题的印证者,那会遮蔽太多的真实。我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人和建筑的关系,生活与里巷的关系,以及那值得多数人回味的市井人情。”

      坚持用胶卷拍黑白照

      谢国安1948年生于老汉口六渡桥的一条小巷子里,做小商贩的父亲让他从童年到初中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其间他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书籍,还爱上了绘画。1968年,谢国安高中毕业后下放到新洲汪集,在那里,他把小提琴和手风琴拉得娴熟,还自己谱曲。回城后进入武汉展览馆摄影部,之后调进武汉市美术馆展览部。上世纪70年代末,谢国安用自己3个月的工资买下一部“东方”牌照相机,从此开始游走武汉街头巷尾,随时捕捉城市的表情。

      在汉口,谢国安并不宽敞的居室里,书籍杂志塞满了每处空间,卫生间兼做了暗室,所有空间的墙面都挂着精美的油画,偌大的书房被百幅油画占去了一半。这位“武汉城市影像代言人”家里,只见油画,却少见摄影作品。谢国安说,纪实摄影目前在国内没有多少商业价值,稿酬不足以支持像他这样的摄影人,他卖出的画作比图片多得多。

      但谢国安最看重的仍是纪实摄影,坚持用胶卷,坚持拍黑白照,因为这些给了他不竭的激情与力量,带来挑战和无限乐趣。

      谢国安说,在数字摄影十分普及的今天,可以人手一部数码相机拍生活照,这是社会的进步,老百姓都能享受摄影的乐趣,但它其实是一种娱乐摄影,与纪实摄影仍有距离。因为追求愉悦会主动回避一些拍摄对象,仍然会对时代造成某种遮蔽,纪实摄影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

     

      过江轮渡靠岸,1982年。本组稿件均由武汉美术馆供图

      长江商报消息“武汉:1978——2013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昨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展出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谢国安的200幅作品,从汉味最具特色的夏天入手,最有人情味的里巷生活切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汉及武汉人的画卷。在开幕式上,谢国安宣布将其中的100幅转交给武汉美术馆收藏研究。

      本报记者卢欢通讯员李霞

      扫描武汉市民30年生活记忆

      “这200张照片是从我积累的近7万张摄影作品中甄选出来的,可以说张张都很精彩。我觉得艺术最根本的是要表现人与人性,我只是在照着生活原貌去拍摄,作品力求真实,原汁原味地体现现实生活。”谢国安对记者说。1948年生于武汉的他,从1970年代开始长年行走在三镇街头,以纪实摄影的手法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民最真实的生活,被媒体誉为“武汉市井影像第一人”、“武汉城市影像代言人”。

      在展览现场,一张1992年拍摄的大董家巷大兴路上的近百年老屋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对于老武汉人来说,这些照片表达着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这里有他们曾经住过的里巷、走过的街道,或者他们儿时、年轻时穿街走巷、结伴戏耍的欢乐;有他们灯下约会、谈情说爱、结婚生子的回忆,也有上学、工作、退休、就业、失业、下岗、待业、摆摊、经商的苦辣酸甜;他们在这里乘凉咵天、下棋打牌、扯皮吵架、买菜过早……谢国安的镜头逐一扫描了武汉市民最近30年生活经历的记忆,捕捉了这些关乎这座大都市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场景和瞬间。

      曾与方方合作出版《阅读武汉》

      一张摄于1982年,记录过江轮渡上下班高峰场景的照片引起了不少观众驻足,勾起他们对往昔物资紧缺生活的回忆。当年长江上只有一座大桥,轮渡便是人们武昌和汉口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画面上捕捉到的,正是高峰时期为了抢时间,只要船刚靠岸,不等二层的吊桩放下,性急的人就会争先跃上岸边的场景。

      谢国安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涉及到在日常生活中行进着、动作着的人。他拍摄武汉人在巷口过早的场景、夏日随处可见的“竹床阵”、时尚少女身上的水印纹身、1990年代出现在汉口火车站里的第一代进城农民工、房地产发展之初武汉市民自发进行的房屋交易方式……在他的镜间影像里,没有惊险的瞬间、宏大的声势,没有苦不堪言的人物场景,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凡人小事。

      谢国安曾与作家方方合作出版了《阅读武汉》。提起他的城市影像作品,方方觉得每次看都会感动。她特地为展览画册作序,说:“那种来自生活的散漫不拘,那种不唯美但求真的美学趣味,那种给世态人情以关注以光照以关怀的创作态度,以及那种将镜头倾注于平民百姓的价值观念,都让我钦佩,也深感温暖。”

      展览:“武汉:1978——2013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

      时间:2013年9月3日—2013年10月7日

      地点:武汉美术馆

      真实生动接地气

      摄影家镜头记录30余年武汉变迁

      昨天,不少市民来观展。图/记者周国强

    (武汉晚报 记者钟磬如通讯员李霞)30多年前武汉街头是啥样?一位摄影艺术家用镜头细心记录着这一座城市30余年的变迁。昨天,“武汉:1978——2013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展。

      谢国安,1948年生于武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坚持三十多年,坚守着胶片拍摄的传统,以纪实摄影的手法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民最真实的生活,为武汉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作品在日本、瑞士等国家展出,媒体称其为“武汉城市影像代言人”。本次展览展出的照片是从他1978年拍摄至今的10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

      在这次展览上,我们能看到不少早已消失的情景。如拍摄于1996年武汉街头的照片,手持“大哥大”砖头手机的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万元户。还有1988年拍摄于长江轮渡的场景,那时轮渡一票难求。更难得的一张照片是1978年摄于武汉利济路街头,照片中的利济路两旁还是两层楼高的住宅或平房商铺……

      谢国安长年行走在武汉三镇街头,并一直坚持使用胶片相机,自己亲手冲洗出照片。武汉人30余年来的生活,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都被他收入照片。

      这次展览将展出至10月7日,市民可免费前往观展。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