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我的家族故事:父亲从孝感走到武汉,卖画谋生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294次来源:

      

      画家汤有在家中画室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图为汤有与孙女。本报记者原丽阳实习生汤腾飞摄

      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谢方实习生杨明月谢旻珂采写

      汤有的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都是地道的武汉人。外祖父是开放的瓷器商人,外祖母出身官宦世家,母亲是当年的文学女青年,再加上父亲汤文选,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长大的汤有,给我们描述了属于他们这个家族的故事。

      外祖父每天都去家对面的“民众乐园”听书

      外祖父是一个玩瓷器的,他在江西景德镇那边进了蛮多瓷器。我记得有大缸小缸,我们家后面有一个大院子,光是坛坛罐罐就堆成了一面小墙。

      外祖父对我影响很大,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有着酒糟鼻子的小老头。我们家对面就是汉正街,巷子里面有一个茶馆,他成天就到茶馆去听书、谈论,那是一个“民众乐园”,去那可以不花一分钱。

      1954年发大水,家里全部被淹了。我们把家里面很大很厚的一个门,搭在水上面进进出出,后来整个汉正街就做了一个堤。我当时只四岁,读幼儿园,我掉水里去了,也是外祖父把我捞起来的。

      外祖父读过私塾,毛笔字写得非常好,街道居委会就聘请他,解放前就叫做“师爷”。他懂文化,解放后别人要记个账,写个什么东西,就到他那里去。当时中国懂文化的人还是很少的,所以他写的一手毛笔字也就可以用上了。

      再艰难,外祖母也要把头发梳得干净、整齐

      我在普外后门的一个幼儿园长大,从小就混在汉正街,跟外祖父、外祖母一起。我跟母亲、父亲相处的时间都不多,以前他们有公职,只有礼拜天才回来,后来他们“挨整”,家里人四散天涯。

      跟我接触最多的是外祖母,我就是她带大的。她是一个完全不起眼的小脚女人,她的脚缠得非常小,她可以一整个上午慢慢地在那摇扇子、生炉子,不声不响地张罗我们几个人吃饭。她的话又不多,但在她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停息地生活的韧性。

      她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式的、能够忍耐一切灾难、能够勇敢面对一切的女性。我敬爱她,是因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能在屋后的大树下,用梳子把头发梳得干干净净。她的那种动作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有再多的风沙,我还得保持我的容颜。

      她只要出门,就打扮得整整齐齐,我记得她的裤子都是绞边的,小喇叭裤,黑色的,裤脚有小花,很像苗族的那种。她做菜非常好吃,我只要把它带到学校去,分分钟就光了。当时人们都相信中医,但我外祖母相信西医。她还把我送到西式的幼儿园。

      父亲卖画时,认识了大他五岁的母亲

      我的亲祖父实际上是个中医,他把我父亲过继给了他哥哥,所以我父亲是两个大家族的儿子。

      祖父家境很好,家里有一个藏书楼。所以,父亲其实是在一个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出生有钱家庭,但祖父娶了个小老婆,她对父亲非常不好,父亲是被她赶出家门的,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外谋生了。

      父亲从孝感沿汉水走到了武汉,怎么谋生呢?就画画。画了画就摆在地上卖,那时候我父亲大概刚20岁,母亲大我父亲5岁,她往那里经过,看到了画后为我父亲的才华打动,就谈起了朋友。

      因为母亲大父亲5岁,父亲在生活上是听我母亲的。母亲出生官宦之家,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她受我外祖母的影响,也喜欢诗歌。母亲以前有个笔名叫白浪,她在最早的诗刊上面发表过诗歌。

      我们家里家教特别严,特别是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她就拿来几根筷子,叫我们几兄弟一根根地折断,一根筷子一下子折断了,几根筷子在一起怎么也折不断,她说这是团结的力量。她说:“你们几个儿子,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团结。”但是就好像冥冥之中有天意,长大了之后就不团结。

      我在久康里长大,半个巷子曾都是我们家的

      我出生的地方是在汉正街的一个小巷子里,后来叫久康里。汉正街和汉水之间就有许多小巷子,我们就在其中一个巷子里面长大。基本上那里的半边巷子外祖父都买下来了,有一个门面就做瓷器生意。

      我们住的房子很大,有楼上楼下,就是康乐里7号。我从幼儿园到小学时都叫康乐里,后来改了久康里,现在都不在了。

      一开始就是我外祖父、外祖母加上我们几个兄弟住,父母亲除了周末都不回家,宽敞得很。我们家有一个很大的黑色的门,打开门就是个天井,天井这一边是我们摆香案、挂福禄寿、春联的地方,两旁是两个小门,进去就是左厢房和右厢房。从厢房进去,屏风后面的一个大房,就是我父亲作画的地方。

      后来因为生活需要,一些红木家具、瓷器都卖掉了。再到后来出租房子,就用那个租金买菜吃饭。我记得有个湖南来的年轻女孩带了一个男的,我们喊她“湖南婆”,他们是一对小夫妻。因为母亲是武汉市妇联的,后来就响应国家号召把这个房子给了国家。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