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人教版语文教材“变脸” 贾平凹走进初一课本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314次来源:

      

      楚天都市报 见习记者陶嘉琦记者罗欣

      近日,不少初一的语文老师发现,刚刚拿到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语文教材出现变化,新增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贾平凹的《风雨》。

      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市各初中使用的依旧是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但省内黄冈市等不少县市初中正在使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对于课本的变化,当地老师和学生看法不一。

      变化:更换9篇课文

      记者采访获悉,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材课文总量没变,依然是30篇,但更换了9篇课文,此外还有一篇有所改动。

      其中,鲁迅的《风筝》、郭沫若的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沈复的《童趣》等9篇课文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贾平凹的《风雨》、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等篇目;此外,原来的《论语》十则改动为现在的《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也有一些变化。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也作了相应调整。主题从第一单元的亲情,到第二单元的学习生活,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响:师生看法不一

      “教材每隔一个周期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武昌武珞路中学语文高级老师漆红斌分析,“变脸”一是吸收新的文学成果,比如部分出版社表示将来高中教材要加入莫言的文章;二是紧跟社会时代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也有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吸收合理化建议,实现平稳过渡。

      新教材让人耳目一新,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选用史铁生、贾平凹这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更具时代气息,适合初中生的口味。”黄梅县八角亭中学老师孙伟雄认为。

      看了教材后,黄梅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的周益帆同学说:“与我们去年学的课文相比,我觉得新教材变好玩了,像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就很有意思。”同年级的蒋波同学表示,他更喜欢新教材里面的一些科普文,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一些师生注意到,人教版教材初一语文上册课本中,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见了。据悉,在初一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才会出现鲁迅的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黄梅县实验中学张春华老师认为,课文难度较大可能是调整的主要原因,建议老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体会鲁迅的人格魅力和文学素养。 

      “鲁迅文章退出教材”:被删减但不会贬值

    (长沙晚报)有关“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作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引发热议。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尽管有此解释,鲁迅文章近年在教材中的每一次调整和删减,也都免不了引起一些争议和担心。有必要么?笔者不以为然。

      曾经有句校园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三怕”之说能够流行,至少说明在中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够有趣或过于艰深,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即便强行安排、强化灌输,学习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鲁迅某些文章艰深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恐怕有点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囿于当时的舆论环境,鲁迅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以至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大白话,竟还不如上古文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懂。脱离了历史情境,知识阅历又不足以填补认识空缺的孩子们,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鲁迅文章时,恐怕也有些畏难。

      因此,鲁迅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成了与“奥数、英文”鼎立的“三怕”之一。现在奥数在降温,英文教学与考试也在改革,那么当鲁迅文章成为一种学习负担时,为何不能做相应的删减呢?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并不是说,《三国》或者《水浒》本身的阅读价值有高低,而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中小学生过早阅读他们难以理解的鲁迅文章,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还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增加他们对鲁迅文章的误解与反感。这又何苦呢?而鲁迅文章并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减而降低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

     

     

    责编: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