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协同发展势能加快积聚。数据显示,一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保持回升向好势头。
区域经济开局良好,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季度,京津冀地区生产增长加快,高端行业动能强劲。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5.7%和7.7%,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1.1个和0.2个百分点。制造业高端化稳步推进,京冀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和12.7%,京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6%和15.3%,同比分别提高0.2个和0.6个百分点。北京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增长1倍以上,津冀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33.1%和43.3%。
此外,随着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三地需求潜力逐步释放。从投资看,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增长24.0%、8.7%和7.1%。“两重”“两新”政策持续显效,三地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2.3%、21.4%和41.4%,设备购置投资分别增长1.3倍、36.0%和26.3%。从消费看,京津冀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0.9亿元,同比增长0.6%。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京津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9%和9.1%,京冀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5.9%和35.1%,津冀智能手机分别增长19.5%和85.2%。
创新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动能加快积蓄
协同创新加速融通。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发布,三地聚焦合成生物、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三大重点领域,设立24条指南方向。截至3月底,京津冀共建技术研发及产业创新平台57个。一季度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105项,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现代交通等领域。
产业协作多维推进。“六链五群”加速布局,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提速,顺义园区开工建设,武清园区一期444亩工业用地具备出让条件。产业基金赋能“六链五群”发展,截至3月底,京津冀基金累计决策投资金额33.4亿元,出资金额29.7亿元,投资项目覆盖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化学生物领域。“通武廊”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季度,通州区、武清区和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4.5%、6.1%和6.2%,均高于所在省市平均水平。
公共服务联动增效,民生福祉提质共享
路网更加便捷。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进入轨道精调阶段,108新线高速公路30座桥、20座隧道、9座立交开工建设。三地通过铁路发送至其他两省市的旅客量合计354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
医疗更加便利。一季度,津冀参保人员在北京就医直接结算398万人次,占京外医保结算人次的3成以上;区域医联体115个,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13个北京市属央属医院完成疏解项目建设,北医三院、宣武医院等助力河北建设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教育就业加强联动。2025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等活动举办,来自20余个行业的200余家企业提供了3000余个优质岗位。一季度,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天津、河北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8.6万人和22.7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记者方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