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重点项目对接会暨智库成果发布活动在京召开。会上发布 “一带一路” 成渝科创走廊、百院百企布局成渝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两个机会清单,同时推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研究报告》《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指数报告》《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指数报告》三部智库报告。活动现场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及重点项目进行了全面推介,旨在为2025年和“十五五”规划储备优质增量项目,加速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五年来,川渝紧密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发布的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系列榜单涵盖高质量发展20佳城市、经济增长10佳城市等七大领域,全面展示了川渝两地城市在经济、科技、消费、环保、开放、民生等领域的创新成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
在“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20佳城市”榜单中,绵阳市、成都武侯区、重庆九龙坡区等川渝各10个市区县入选,囊括了传统经济强市(区),不乏五年来深度融入双城经济圈、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的新兴区域,体现了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成果。
经济增长领域,绵阳市、内江市、万州区等川渝10个市区脱颖而出,获评“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10佳城市”。这些城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成效突出。
科技创新赛道上,重庆沙坪坝区、成都金牛区等川渝13个市区凭借抢抓科技革命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协同,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创新主体,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示范性成效,入选“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10佳城市”。
自2020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建设上成果斐然。据初步统计,这期间成渝地区投入资金总额超11万亿元,共建重大项目超800个,覆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巴蜀特色文旅、生态环境、对外开放和公共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表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占全国的比重已提升至6.5%,生产总值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这组数据不仅标志着区域经济能级的显著跃升,更凸显其作为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协同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实施了131个现代产业项目,共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未来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三大破局方向:一是化解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主城区的同质化竞争,以产业协同为突破口带动全域联动;二是优化“城区关系”,通过功能疏解与产业分工,将周边小城市打造为中心城区卫星城,构建梯度分工的产业链条;三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通过全域规划统筹、要素双向流动、乡村振兴帮扶等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突破。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院长刘洋等专家表示,为谋划好下一个金色五年,成渝地区应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共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作者:梁倩 实习生 张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