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扩围、新一轮试点任务同步出炉;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布;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近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动作频频,“扩围”“升级”等成为重要关键词。业内专家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中国一个个开放举措掷地有声,为各国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投资发展环境,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日前,商务部印发《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围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部署16条措施。
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落实国务院部署的具体举措。5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指出“要深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始终是推动吸引外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布局、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来看,在当前形势下,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将为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大市场,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也在提速加力。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从重点服务领域开放、产业创新发展等多个维度,明确了155项试点任务。比如,在电信领域,试点任务中包括取消应用商店、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等试点内容。
《工作方案》还明确“扩大试点范围”,在现有11个试点省市基础上,新增大连、宁波等9个试点城市,覆盖了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形成我国当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区域代表性格局。
另外,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战略也在加紧推进。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稳步推动成熟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仅在加紧国内开放平台建设的“扩围”“升级”,还致力于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的“升级”。5月20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3.0版升级在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兴领域互利合作,加强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
在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波看来,谈判的全面完成标志着向签署升级议定书的目标又迈出关键一步。她还表示,打造高水平的区域开放合作平台,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区域经贸合作的巨大潜能。同时,中国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合作环境。
这些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5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36个机构,包括外国政府机构、境外商协会、在华外资企业的代表等外方代表近400人参会。
会场内外,“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将持续投资中国,参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等被屡屡提及。
巴西企业书赞桉诺中国业务与战略全球执行副总裁马欣荣表示,中国有非常成熟的金融生态体系,经济稳定发展。“受益于金融领域持续扩大开放,书赞桉诺不断提升在中国的金融业务,不仅服务自身企业发展,也服务于企业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发展。”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会长冯栢文表示,当前澳大利亚公司希望实现业务多元化,而中国正是很好的目的地。他透露,有70%的澳大利亚公司将中国视为优先投资目的地。
深耕中国38年的施耐德电气也表示,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加坚定了其在华发展信心。相信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施耐德电气将通过技术、生态、管理的“三重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这些从侧面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和支持。反映在数据上,商务部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832家,同比增长12.1%。
袁波表示,随着中国更高水平开放的推进,中国大市场将为更多企业提供机遇,有力促进合作共赢。作者: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