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台白色腔镜手术机器人正灵活转动机械臂。“这是国内首个同时斩获德国红点、美国IDEA、德国IF三大国际设计奖的医用机器人。”该企业副总经理苏衍宇5月23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这台名为“康多”的机器人已在全球完成6000余例手术,其背后是近300项核心专利、5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的强力支撑。通过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快速预审通道,该企业近两年新增发明专利23项。该企业的发展是黑龙江省企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专利与标准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黑龙江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金钥匙”。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省份,黑龙江正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为主线,探索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专利与标准融合发展新路径。
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印发《黑龙江省专利标准融合创新工作指引》,将标准融入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专利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共进。同时,黑龙江积极发挥省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在全国首创《标准与专利导航实施指南》地方标准,构建起专利数据与标准数据协同分析的“双导航”体系。
在高端铝材领域,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凭借239项专利与98项标准,实现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并成功研发出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的2系、7系铝合金材料,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更填补了镁合金加工领域空白。
此外,飞鹤乳业依托国内外700余项专利布局,将多项核心专利融入《水解乳清蛋白粉》《婴幼儿食品骨桥蛋白测定》等标准,形成了标准必要专利,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全国首条乳铁蛋白生产线,年增收益近亿元。
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璐介绍,通过整合专利与标准数据,企业研发周期大大缩短,重复投入率也进一步减少。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黑龙江打造了机器人、新材料、乳制品等专利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专利授权965项、标准制修订147项。
人才培养为专标融合注入持久动力。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设专标融合系列培训班,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授课,已培养200余名实战复合型人才。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马冀介绍,未来中心还将在远程教育平台开设专利与标准融合课程,将标准化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为产业输送“专利+标准”复合型人才。
从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操控到国产大飞机的铝材突破,从乳铁蛋白生产线的全球首创到卫星结构的标准化探索,黑龙江正以专利与标准融合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新动能。作者:朱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