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党的领导是城市发展振兴的根本保证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1-04-22 09:45点击:3600次来源:成都日报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我们的全部事业面对风吹浪打依然继续前行,都是建立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基础之上、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建设管理城市,是一道新考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开始改造城市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中国城市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城市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位势能级历史性跃升期。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推进中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行,确保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全面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城市工作发展

           1949年,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党的一项新的伟大任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为党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成为长期以农村工作为重心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生产建设确定为全党的中心任务,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城市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工作重点是优先考虑大多数市民的需要”,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表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思路。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这场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赶考”还在继续走向深入,党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认识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吸取党历届领导集体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继续探索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新方向,提出了系列重要理念与方法,不断丰富拓展了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城市工作的内涵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时代背景,面对新的国情世情,从城市建设实践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可以说,在党全面领导城市工作的70多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中国城市发展体系,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无论是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还是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发挥城市经济引领力和向心力的作用,都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城市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阔步前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坚持100年不动摇。正是在这一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城市企业改革、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规划管理要处处见“人”,规模适度、资源匹配、自然和谐、历史延续、管理人性;城市的建设发展要聚焦民生,注重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短板、生态环境短板,大力发展交通、学校、医院、养老、文化、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质量提升要注重共建共享,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既引导市民共治共管城市,又创造各种渠道、平台、活动,引导市民提升文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鲜明特点。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这就要求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坚持尊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面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管理粗放等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尊重五统筹”的指导方针,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出了根本遵循。为纠正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城建设总量过剩与供需错位之间的偏颇,我们党更加注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和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强调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人为大搞“造城运动”。

           坚持精细治理。对于城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到“绣花”这个比喻。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些重要论述,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提出了方法论。

           增强城市能级。强调城市群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统筹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培育发展了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成为我们党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2019年考察天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成就表明,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上下功夫。

           正如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所深刻昭示的,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领导力量与核心,面向未来,唯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动员力、统筹协调力、贯彻执行力,才能始终保持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更好应对城市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