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中国西部四川省省会,中国唯一一座2300年来城未迁、城名未改的历史文化名城,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命名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唐代诗人李白1000多年前对成都的描述,今天依旧如故。成都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持续推动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和建设管理体系创新。为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和超大城市治理需要,成都以全力防范化解城市运行重大安全风险为目标,不断推进超大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管控城市安全风险、促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办法措施,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城市,拓展着人们心中描摹幸福生活的无限可能,是行色匆匆的人们追逐梦想之地,也用望得见雪山的阳台提供安居之所。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为市民生活添上最地道的成都味儿。
探究成都人幸福感的根源,答案总是惊人地相似——安全。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层层推演,成都用安全构筑起市民感受幸福的基石;从城市治理能力一一剖析,成都将安全视为城市发展的底板;以执政理念重新解构,成都将“人民至上”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城市管理还有短板漏洞,亟待加强,如果连安全工作都做不好,何谈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部署,成都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用一份安全预警、一个“智慧大脑”、一群“吹哨人”这三个“一”守护城市安全、筑牢城市发展底板,保证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绣出城市治理高品质,秀出市民幸福生活底色。
风险防控
一份安全预警,每月准时发布
凡事预则立。刚进入9月,成都市民杨维点赞了一条刚刚刷到的微博“成都发布9月城市安全风险提示”,“约了朋友12日周边游,目的地正好和提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局地仍有暴雨’重了,出去玩儿肯定要安全第一,改期!”被杨维点赞的《成都市应急管理局9月城市安全风险提示》,将受8月强降雨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计划,中秋、国庆“两节”假期叠加出行人员增加,开学季到来学校集中开学等各方面的安全风险都进行了细致分析,有的放矢、精确提醒。
成都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多灾种全链条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综合分析研判城市安全风险。自2018年5月起,通过网络、广播、媒体等多种渠道,该市每月向市民发布1期城市安全风险提示,同时发布重点时段安全综合预警12期。
城市安全风险提示背后,一张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大网正被不断织密——以主动风险管理化解城市安全风险。成都在10个重点行业领域和4条城市生命线工程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发布了69项企业安全风险辨识清单、14大类重大风险源辨识清单“两张清单”。清单管理下,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有1.2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风险评估,辨识评估安全风险源34万余项;通过固有风险、安全事故、监管力量、应急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潜力6项一级指标及30项风险特征指标,综合判定各行政区域安全风险等级,探索形成城市区域性风险“一张图”。
如何将“两张清单”“一张图”上的风险一一对应安全责任?成都给出了“清单制+责任制”的答案。
《成都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成都市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2.0版)》等多个文件出台,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到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职责任务清单》,明确53个市级部门(单位)191项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仅如此,市政府安委会设立了消防、建筑、交通等7个专委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梳理明确除特种设备目录外游乐设施等4大类29项监管盲区的责任主体。
科技支撑
一个“智慧大脑”,洞察城市风险
走进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被形象地称为应急管理“智慧大脑”的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上,红、橙、黄、蓝不同颜色的亮点正在显示屏上闪烁,实时提示城市潜在的风险场所。
在成都这座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中,90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30处重大危险源点位、985家高危企业连续安全运行,与城市“生命体”共生,也正被城市实时感知。在成都市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监控系统平台上,实时显示着重大危险源安全技术参数运行状况,数据、轨迹密集分布。
据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平台设置的1.7万个前端感知设备犹如安全“哨兵”,时刻暗中观察监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处风险隐患,24小时无断档在线巡查。
除了重大危险源企业,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成都正不断延伸城市感知触角,全域捕捉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风险感知系统和风险辨识评估系统,时刻感知化工危险化学品、城市生命线、大客流检测预警等方面各类城市风险因子。
对于成都而言,感知风险只是踏出的一小步。实际上,应急管理、住建、城管、交通运输、旅游等数据资源正在不断实时汇入应急管理“智慧大脑”,洞察着城市运行安全全局,全面推动成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3类感知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应用。
据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航空遥感、视频识别等技术,城市部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被打通,城市诸多要素全部纳入信息化监控范围,面向工业企业、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等城市安全风险重点防控对象,提高了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灵敏度。
此外,“智慧大脑”上的融合通信平台,配备单兵图传、布控球、数字集群、无人机、卫星终端等多模式可视化指挥装备,实现了应急指挥“上下联通”,数据采集“多点成网”;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集成指挥调度、综合分析、预案管理、救援资源、培训演练等功能模块,加快实现应急指挥智能化、扁平化。
据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大脑”汇聚全市各相关部门超过1.2亿条数据,通过高效的横向、纵向数据交换,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公共安全需求等数据分析应用,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大支撑,提升城市风险综合防控与应急协同处置能力。
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24小时不间断观察城市安全运行情况
社会共治
一群“吹哨人”,守住防灾减灾底线
不论是一份安全预警折射出城市安全源头管理诸多手段,还是一个“智慧大脑”以黑科技洞察安全隐患、赋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成都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一以贯之。在成都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路上,还活跃着一群“吹哨人”。
8月中旬,成都连日暴雨,《人民日报》、新华社关注着成都,因为暴雨,也不单单因为暴雨,53岁的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全安村村民巫素珍,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主角。
雨夜,凌晨,正准备睡觉的巫素珍发现自家客厅地面裂开了1厘米,赶紧拿起电话打给村主任,随后赶到的应急队员组织全安村5组21户村民紧急疏散至安全地带。半小时后,村道开始崩裂,6座民房在山体滑坡中倒塌。
全安村的故事很简单,但保证村民安全并不简单。前期排查中,全安村5组滑坡点并不是在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隐患点。灾难来临前,能让村民全身而退,得益于宣传到每家每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早已备好的整套应急预案、迅速出动的应急队伍。巫素珍说:“之前村上说过多次,发现问题要及时告知。”
上了全国新闻的全安村巫素珍“吹哨”引导村民及时转移的故事,只是成都建立社会共治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完善城市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成都以“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建立了全覆盖的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配置专职网格员13445名,按照网格员职责清单定期开展日常安全巡查,及时发现、报告、整治安全隐患。
在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中,“社区发现、街镇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整治”长效机制正在建立,推动解决问题19.23万个。截至去年,成都建成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村(社区)102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4个,各级安全社区208个;锦江区整区建成国际安全社区。
成都还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重点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第三方”巡查。全市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803家企业投保,保费规模1450余万元,保额28.69亿元。
据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共建共享守护城市安全、筑牢城市发展底板、绘就市民幸福底色。
在成都市防灾减灾公园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九里堤小学的学生们体验开展紧急包扎比赛
创建心得
动态评估安全风险 步步为营精准防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诸多“认不清”“想不到”“管不住”的安全风险问题交织叠加,影响城市安全的要素逐年增多。如何实施动态、精准风险防控,实现事故防范关口前移,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作为一名具体参与者,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要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体系,解决“风险是什么?如何辨?”的问题。
我们在城市风险评估尚无明确技术标准的现实情况下,率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制定《成都市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成都市安全风险评估基本规范》等“一办法、三规范”,发布10大重点行业领域和4条城市生命线共69项企业安全风险辨识标准,以及14大类重大风险源辨识清单,逐步构建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及标准规范体系,为科学实施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其次,要多维度、全方位绘制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解决“风险在哪里?有哪些?”的问题。
我们通过“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方法,找准、摸清城市安全风险。聚焦风险源辨识评估,形成风险源分布“一张图”;聚焦企业整体性风险辨识评估,形成企业整体性风险“一张图”;聚焦区域性风险评估,形成区域性风险“一张图”。
最后,要着力构建风险精准管控体系,解决“风险怎么管?如何控?”的问题。
我们建立“个体管控、分级审核、联防联控”的风险管控机制,实施风险“一源一控”,强化风险源个体管控。设置企业自辨自评、各级行业部门逐级审核的流程,确保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数据质量。实施“一对一”联防联控重点管理,全面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应急能力评估,强化联防联控。城市安全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持续在路上,走好风险防控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