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近些年也始终向着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迈进,并在今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力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中,对于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乡发展是个大课题,大庆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三产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城乡距离拉近,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步步为“赢”
位于杜尔伯特连环湖镇南岗村的嘎日迪景区现在火爆异常。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自从6月1日恢复营业以来,平均日接待游客达到300-400人,周末甚至可以达到2000余人。
南岗村是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成为典型案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延伸,我市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增多。从最初的几户农家乐,到现在的多个乡镇拥有A级以上景区,大庆乡村旅游发展跑出“加速度”。采摘游、湿地游、温泉游、民俗风情游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很多游客节假日的出游选择。除了本地市民,省内外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把更多的城里人吸引到乡村。只要人来了,就有更多的机会推进城市和乡村融合。比如工商资本下乡,比如金融资本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比如对文化创意领域创业者的吸引,还有三产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吸引等等。”大庆师范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刘楠说。
刘楠告诉记者:“以前,乡里人想进城,是因为城里有赚钱和改善生活的机会。城里人下乡,自然也是因为乡村有他们喜欢的自然、宁静、绿色、健康等资源,如果再有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源和机会,那就皆大欢喜。”
所以,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提振乡村产业,推进三产融合,这一环套一环的乡村振兴举措,都是以推进城乡融合为前提。
5月份,黑龙江省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113个,大庆市有7个乡村入选,分别为大同区双榆树乡富源村、肇州县朝阳乡振兴村、肇州镇民吉村、肇源县头台镇仁和堡村、古恰镇古恰村、杜尔伯特江湾乡江湾村、腰新乡后新村。
近日,杜尔伯特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全国共有248个村落入选,黑龙江省8个乡村入围,大庆市林甸县四合乡联合村名列其中。
通过这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开展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大庆的乡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夯实了基础。
县域经济潜力释放,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城乡深度融合
近几年,大庆依托县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制定《大庆市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发挥乡村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主体推动作用,为乡村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促农增收效果好、作用大的乡村产业指明方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医疗康养、创意农业等三产融合新模式新业态。
“县域经济是考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单元,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其实就是为了县域经济这个空间巨大的增长极,而具体落地之处就是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刘楠说。
2019年,大庆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9.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8.3%、同比增长8.1%,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1.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同比增长17.3%。在201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大庆市县域经济平均得分列全省第二。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加快,县域经济正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从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看,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429家,四县200家,占比46.7%,其中肇源县规上工业企业90家,居全市之首。
几年来,四县着力构建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优质高效、特色品牌、三产融合为方向的第一产业,以园区集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为方向的第二产业,以休闲旅游、养老康养、电子商务为方向的第三产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持续向好。近年来,我市四县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通讯等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电子商务不断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快,消费市场城乡结构得到优化。四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来年均增幅7.9%。
县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产业大项目的拉动,得益于外部资本的注入,得益于本地和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业生产和三产融合的技术输出。项目拉动效应凸显,产业层级提升,特色经济壮大,消费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也进一步向乡村下沉,向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推进。
最近,让胡路区的乡村产业园火了起来,其探索的就是一条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产业园,以城市资源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路径。最终指向就是要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园。
今年8月,大庆市农村农业局发布了《大庆市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计划以乡镇为单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乡村特色产业和乡村产业园区,推动全市乡村产业提质增量,着力把大庆建设成乡村产业发展强市。
“现在国内产业界大佬都盯准了县域和乡村市场,这可是一块大蛋糕。县域经济空间巨大,其潜力不仅在于工业的增长,更多在三产融合和乡村产业的振兴。而实现的前提仍是促进城乡融合,毕竟更多资源在城市,想开发这个市场,就要舍得投入资源。”刘楠说。
青年返乡创业,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
让胡路乡村产业园里有一个繁荣湖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其负责人邹智慧是一个留学归来的女孩。其家族在商贸流通行业深耕多年,但邹智慧并不想子承父业,而是一头扎进了繁荣村搞起了乡村创业。
从最初的模糊创意,到最后“休闲旅游+游学”模式的落地,她探索了好几年。现在年接待人次已经超过20万,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像邹智慧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比如九零后女孩侯柏新,已经把她种植的中草药卖到了广东人的餐桌上。
比如润琦农业的创始人王琦,金开元养殖有限公司的田玉兰都是返乡创业的典范。肇源县的林东旭,通过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遥控植保无人机,觉得以后这些小小的飞机可能成为颠覆性的农业生产工具,于是便大胆地买了一台回来进行打药试验。现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植保服务公司,年收入百万以上。
年轻人返乡创业,需要一个能够时常进行有效沟通和互通有无的平台,于是星创天地(乡村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就日渐凸显。目前,大庆已经有了4个星创天地,为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提供服务。
“年轻人的眼界和思维,肯定要比父辈看得更高想得更远。返乡青年能带来知识、思维和外部资源,固守青年也能灵活利用资讯和政策,他们再通过交流合作,就能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来。加上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也看准了农业领域的投资机会,乡村振兴就是在这种城乡间的信息和资源交流中,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刘楠说。
要素资源在城乡间无障碍流动,重点在于配套保障和农村资产市场化
农民想进城工作,想成为城里人,乡下却有放不下的土地和闲置的房产不能变现;城里人想下乡创业或投资,想在乡村购置土地和房产,也存在各种障碍。
“如果是这样,很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所以,推进城乡融合,重点在加强配套保障机制和农村资产市场化,同时优化基本服务均等化,让要素资源在城乡间实现无障碍流动。”刘楠说。
这几年,大庆响应国家号召,始终不遗余力地对农业农村领域实施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6年,大庆整体启动了四县四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底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累计颁发证书33.6万本,颁证率97.65%。
目前,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482个村及4个村级单位全部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率达到100%,折股量化资产12.4亿元,认定成员130.97万人。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投入运营率达到87.5%,累计完成交易1817笔,涉及金额4452.3万元,增值率38.1%。
同时,启动了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13个试点村确定产业项目42个,引进承接主体25个,流转土地10586.6亩,投入资金4112.52万元,形成了“三变+旅游”“三变+特色种养”等6种模式,预计年内实现收益788.15万元,28个项目可实现股份分红。
在农村宅基地改革方面,今年,杜尔伯特、林甸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试点县,重点围绕探索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保障和实现形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放活形式、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等六方面内容,有序推进宅基地改革与管理。
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大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骨干,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达到10015个,其中:种养大户4093个、家庭农场3852个、农民合作社1907个、龙头企业163个。
同时,为促进全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服务专业户、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45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33.7万亩次。
“李子柒爆红之后,很多人都想像她一样,既有自己的事业,又可以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农村相关制度的改革,为这类人提供了契机,进而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流向农村农业领域。”刘楠说。
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不仅需要产业融合,还需要全面融合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间的人口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频繁。
截止到8月19日,全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3%,其中省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省外转移农村劳动力13.9万人。
让进城落户农民生活有保障,城市资本下乡有支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无障碍,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关键点。
大庆在这方面正在进行多种尝试,尤其对于劳动力转移,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人社等15个部门为成员的农民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商、督导调度等工作机制,各成员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就业遇到的难题。
同时,制发《大庆市农民转移就业奖补管理办法》,引导县区及时有序为年初以来出省返岗复工农民发放交通补贴、复工复产企业核发用工补助,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留乡就业。
此外,一方面推广培训、提升技能,为就业提供智囊,一方面整合资源、挖掘岗位,为就业搭建平台。
对于农民转移就业,大庆还是希望就近就业。能在本乡本土就业或创业,农民也不愿背井离乡。所以,劳务经济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就业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小而精、小而特”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需要进一步挖掘。
根据大庆农业农村局的计划,今年,大庆将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促进农牧渔“内向”融合、产加销“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融合、新技术渗透“逆向”融合、产园产村“多向融合”和多元主体利益融合。
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产业支撑。就是说,无论农民离不离开土地,县域和乡村的三产融合和产业升级都是必由之路。
在《行动方案》中,大庆对于加强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主要从促进三产融合发力。其中提到要打造融合平台载体,立足乡村资源禀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三产融合先导区,促进乡村产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这样一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有了出口。无论是工商资本来投资,还是返乡青年来创业,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当然,专业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跟上。”刘楠说。
县域经济已经进入3.0时代,即在政府强力推动下,以城促乡,以工促农,城乡差距迅速缩小。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人、地、钱最终都要落到产业上,大庆亟待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选择和培育符合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