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经济重回发展轨道,杭州有“五喜”
《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产出会收缩4.9%。虽形势严峻,但疫情防控“优等生”、复工复产“大手笔”,杭州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抢得了先机,“五喜”更为“重要窗口”展现“头雁风采”增添了自信和“资本”。
“长板”在加长,乃“一喜”。加长了数字经济“长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加长了数字治理“长板”。健康码、亲清在线等数字经济新手段,增添了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长了数字化改造“长板”。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84.56%。
“短板”在补齐,为“二喜”。自查自纠“补短板”。对8大领域的1199个问题、475条建议集中研究、限期整改。政策惠企“补短板”。出台“1+12”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资金达100亿元。招大引强“补短板”。1-5月,落地制造业项目112个、总投资344亿元,服务业项目199个、总投资126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26.59亿美元。
“底板”在加固,是“三喜”。加固了制造业“底板”。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8家、整治“低散乱”企业139家、改造提升低效企业338家。加固了产业平台“底板”。从142个平台中梳理出35个,按“一平台一特色、一园区一主业”要求培育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固了人才工程“底板”。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吸引人才占比近60%。
“模板”在形成,属“四喜”。树立了“亩均论英雄”发展理念。以 “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城市“经济密度”明显提升。创造了“城市大脑”治理手段。“10秒找房、20秒入园、30秒入住”覆盖全市163个景点和文化场馆、414家酒店,60.3万个停车位实现“先离场后付费”,254家医疗机构接入“舒心就医”应用场景。实现了“未来社区”居住理想。7个项目入选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3个项目入围第二批初选,“9大场景”打造起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样板”在树立,成“五喜”。以“湿地水城”为标识的“美丽中国样本”。重点实施“万顷湿地、万里碧水”工程,着力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以三江汇为区域的“未来城市实践区”样本。探索建设未来街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未来工厂、未来大学等“未来”系列,贡献“未来城市”杭州样本。以“三江两岸”为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样本,精心打造钱塘江诗路和富春山居实景地,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诗画长卷。
应对经济下行全球冲击,杭州有“五忧”
疫情冲击叠加经济下行风险,不少企业依然复工不复产、达产未达效,给经济复苏增添了“变数”,深层“隐忧”已显端倪:
隐忧之一:体制之“惑”。“层层加码”被泛化。名曰创新、实则加码现象屡见不鲜,从而不可避免地“萝卜快了不洗泥”,甚至弄虚作假应付过关。“平级甩锅”被常态。工作多头管理,看起来都在管、实际都没管,出了问题相互“甩锅”。“干不如看”被漠视。一线部门常面对六七个部门的考核、评比、监督,干事的放不开手脚,往往“干的不如看的”也易导致没了激情。都在看,谁来干呢?
隐忧之二:浮躁之“态”。“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产值、税收、项目提得多、问得勤、盯得紧,对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税收增量从何而来、未来增长点在哪等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姿态。人才不是靠抢的,企业不是靠招的。少有人愿去育产业、育人才,宁愿花大价钱甚至不计成本“摘果子”,从而陷入“你挖我、我抢你”、“外面的引不进、家里的保不住”的怪圈。“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作态。少有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多一些理性思考。如“直播电商”到底能“火”多久?
隐忧之三:现实之“撼”。“管理”多于“经营”。城市过分强调管理而忽视经营,就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窠臼”。“圈养”重于“放养”。“有形的手”不能伸得太长、干预得太多、管得太细,从而让既有优势与特色大打折扣。“造富”优于“济困”。有企业提出减免、返还“网红”个税。一天收入几百万都不想纳税,难道税收要月收入几千元还要交房租的打工者们来交?
隐忧之四:发展之“困”。“该大的大不了、能活的没活好”的问题。“十大行业”之首的计算机通信行业,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仅占15.8%。1-5月,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0%。“想就业的就不了、敢创业的没创成”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低,大创企业“伤亡”惨重、后力不济。“跑在前的赶不上、跟在后的没甩开”的问题。差距突出表现在规模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投资强度等方面。
隐忧之五:利益之“争”。政策没有“统筹性”。对政策缺少全市统筹,财政资金“撒胡椒面”。政策该有“连贯性”。大创政策、人才政策认定标准不一,既缺少协同性,也没有连贯性,更谈不上“无缝对接”。政策应有“公平性”。看大不管小、喜新不问旧、助富不济困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都乐于“锦上添花”却少有“雪中送炭”。
展现现代化大城市“头雁风采”,杭州有“五招”
疫情按下的“暂停键”使得任何预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危”中藏“机”。如何当好可持续发展、可信任发展的“头雁”?
第一招:全周期协同“凝聚力”,让城市更“可信”。扛起使命担当,展现“头雁风采”,以优等生、模范生标准答好高分答卷。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朝着 “美丽中国样本”、“窗口中的窗口、标杆中的标杆”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要“一根竿子插到底”。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面布局“六新”,做足做好“危中寻机、发力蓝海”文章。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是省里“一图一表一指数”的赛马机制,还是市里“双招双引”的比学赶超,都要坚持“一把尺子”,不换道、不变形、不走样。
第二招:全生态优化“支撑力”,让城市更“可赖”。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责任担当。政府职能回归到“讲诚信、造环境、优服务”上来,变比资源、比政策为比环境、比服务,建设全国第一个“不靠政策招商的城市”。要有“扶上马、送一程”的稳企情怀。既要引导企业讲规律、讲规则、讲信誉,又要想办法让企业落下去、不常挪、活得好。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视野。树立“肉烂在锅里”的“一盘棋”思想,不搞“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拼政策、“挖墙脚”、“窝里斗”。
第三招:全景式打造“承载力”,让城市更“可亲”。要“一村多品”,也要“一村一品”。秉持“一村一品”块状经济特色,不让“一村一品”被“一村多品”所稀释或取代,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同质化竞争。要“高大上”的楼宇,也要“接地气”的街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盘活“庙多僧少”的楼宇空间,提升“亩产效益”。要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推进“三圈三街”融合发展和18条市级商业街主题个性化,着力打造“网红打卡地”、“东方不夜城”。要让城市有“热度”,也要让城市有“温度”。无论是楼宇里办公的白领,还是夜市里摆摊的“草根”,都要让他们有城市的归属感、被尊重的尊严感、敢创业的优越感,打造有热度、有温度、有黏度的城市。
第四招:全链式拓展“驱动力”,让城市更“可承”。要让“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共荣。形成“雁阵效应”,“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隐形冠军”的中型企业、“千军万马”的小微企业“一个都不能少”。要让“草原雄狮”与“非洲鬣狗”共存。让一家家小微企业形成“非洲鬣狗”的群体优势。要让“伏枥老骥”与“初生牛犊”共促。要体现最大善意,以“老鸡”带“小鸡”,不能政策一出了之。
第五招:全域式提升“爆发力”,让城市更“可品”。要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让数字经济成为杭州的“底色”、产业的“主色”,打造长板更长短板不短、软件不软硬件更硬的城市经济“满园春色”。要从“素描写意”到“工笔细绘”。从粗放扩张、注重硬件的“建设期”转向精细化、精准化的“治理期”,让城市和谐、节制、有价值地增长。要从“建筑盆景”到“产业风景”。做好楼宇产业“填充题”,物理空间变为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转为创新生态、时尚的“建筑盆景”成为靓丽的“产业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