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千金难买、万金不换。
向环境污染宣战持续发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启动、263减化专项行动两年淘汰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67家、生态环境部遥感应用基地落户、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
聚焦绿色发展,让生态环境持续出优,泰州正在打响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仗、硬仗。
这场攻坚战,既深入人心,更深得民心。
这大仗、硬仗,正在让泰州发展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还长江一江清水、两岸葱绿
今年2月,“成群的江豚又回来了”一则新闻引发全国关注。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长江流域生活了2500万年,现已濒临灭绝,人们极难一睹尊容。当天,有四五只江豚在长江泰州段上游下窜,不时跃出江面。
这次罕见的江豚戏水,与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有着莫大的关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我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攻坚克难,努力还长江一江清水、两岸葱绿,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把市域划定成85个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以上,近三分之一的长江岸线定为不开发区。
其中,靖江提出“永久不开发”理念,专门划出近20公里长江岸线用于建设生态湿地和公园;泰兴规划建设1.4万亩长江湿地生态园;高港实行差别化主体功能区政策,推进“多规合一”。
今年2月14日,我市全面启动“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力争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实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格局。
根据方案,我市将设立“长江体检表”,对沿江排口、工业、农业、航运、码头、岸线、生态、水质8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开展长江生态修复、长江五类排口整治、饮用水源地整治、长江清废、沿江化工行业整治、船舶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7个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此外,我市还将以“立体监控、实时分析、融合联动、快速反应”作为总体建设目标,建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建立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快速响应三大机制,成立一个指挥中心、组建一支监管队伍、建设一个无人机无人船巡查基地。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将我市列为首批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城市之一,全国仅有两个市或区入围。
3月19日至21日,130多名国家、省及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及专家从泰州引江河赵泰支港开始,一直到永济港、焦港,对97.8公里长、4公里宽,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沿江岸线开展了为期两天半的“地毯式”大排查。此次标志着我市已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根本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工作,也是压实各方治污责任的关键。这充分展示了我市全面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目的就是要科学有效管护长江母亲河,坚决守护好一江清水。
主动亮剑、铁腕治污,处理“历史旧账”,以生态环境优势彰显转型发展优势
2018年,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经受考验最多的一年,也是治污力度最大、攻坚措施最硬的一年。
泰州生态环保欠账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环境治理不能“阴天驮粮草,越驮越重”。市委、市政府强调,必须能快则快,顺应老百姓的期待,守护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面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我市高规格召开向环境污染宣战大会,以坚决的态度向污染“宣战”,以坚定的决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推进固废及污染地块、入河排污口、畜禽养殖污染、化工污染、生活垃圾等9项环境专项治理。
为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我市专门成立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督察百人团,组建7个督察小组,成员主要由党代表、人大代表、市民代表、政协委员“三代表一委员”以及环保专业人士、督查专业人士等组成。
督察百人团的成立,是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向环境污染宣战的一个战略之举。督察百人团深入各市(区),重点督察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事项、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环保问题的批示交办件、9项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落实情况,倒逼环保责任再压紧再压实,推动了环境问题快整改、快到位。(下转03版)
让泰州发展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作风不改进,工作难推进。我市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不仅在突出问题整治、生态产品供给、产业转型升级上持续攻坚,而且还高度重视和解决在暴露环境问题背后的思想问题、作风问题,用“真、严、细、实、快”对冲“怕、慢、假、庸、散”,以作风建设高标准保证生态环境高质量。
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共交办信访整改问题,我市实行党政领导包案负责制,各市(区)及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硬碰硬、实打实,各项问题逐一过堂、对账销号,目前问题整改进展顺利,一大批长期积存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老百姓生态环境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推进263减化暨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强力推进,过去两年来全市已淘汰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67家、搬迁转移14家、改造升级172家、整治重组107家,减少化工生产企业281家,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达55.1%,已经关停的化工生产企业已实现“断电、断水,清原料、清产品、清设备”的“两断三清”要求。
环境污染治理,必须常抓不懈。
今年3月20日,我市再次召开向环境污染宣战指挥部全体会议,市政府与各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白纸黑字、军令如山。当天,一份2019年向环境污染宣战的“计划书”同步出台。
这是继2018年向环境污染宣战大会之后的,我市打响的又一场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凌厉攻势。
在这份“计划书”中列出了9大类35项“作战任务”,力争到年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3.3%,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75%,各类生态红线面积比例达到20%,林木覆盖率达到24.3%,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1%。
坚持生态惠民,打造绿满城乡、舒适宜居的美丽泰州
全面小康,首先要全民健康;美好生活,必须要有美丽生态。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我市将继续把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和群众举报信访问题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实施整改方案,驰而不息推动问题整改,让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的环境变化。
根据安排,我市以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国试点为契机,在排查、监测和溯源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分类整治方案制定,持续推进整改。我市将建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实施八大专项行动,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我市将系统修复沿江生态,打造绿满滨江的大江风光带,加快推动长江岸线生态改造,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沿江生态廊道和滨水绿带,重点实施8个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6个长江岸线绿化项目、6个长江沿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
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市的举措是:加快治理工业污染和“散乱污”企业,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打好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力削减VOCs,严格管控各类扬尘,强化重污染天气防范应对,从而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为展现“水韵江苏”的诗画美景,我市正展开新一轮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河湖建设,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保障重点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这其中,我市将加快推进兴化市长江供水工程,年内完成5条骨干河道、43条乡级河道、451条村级河道生态河湖治理,完成黑臭水体整治10条,新建城镇污水管网76.7公里。
净土保卫战方面,我市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固体废物控增量、减存量为重点,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推行清单管理,建立销号机制。今年,我市将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是生态。
今年起,我市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领,保护区域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根据目标安排,我市将实施“935”行动计划,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要求,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市(区)80%的乡镇(街道)将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海陵区、高港区将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同时,我市还把农村污水、养殖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这其中,我市将全面启动村庄污水治理市(区)一体化建设,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全市4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9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