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六盘水市:城市添绿色 逐梦谱新篇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9-02-20 15:06点击:3294次来源:六盘水日报

    城市添绿色 逐梦谱新篇

    ——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一年四季,男女老少三两为伴,习惯性地来到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凉都森林公园等地散步“洗肺”。每天早晚三五成群的市民来到岸绿景美水清的水城河,呼吸着清新空气,漫步于栈桥之上,人们无不陶醉在这生态美景当中。

    如今,行走在凉都大地,满眼尽是动人的绿色画卷。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落实国家、省关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着力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深化“绿色改革”、厚植“绿色文化”,努力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发展“绿色经济”

    我市立足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四型十五种”产业,推动生态增值、生产增效、生活增收,使结构变“轻”、模式变“绿”、环境变“美”。2018年,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完成608亿元,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40%。

    围绕“百姓富、生态美”,我市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不断推动一产转型发展。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玉米调减稳步推进,粮经比调整到30∶70;推进“3155工程”提质增效,发展山地特色农业“3155工程”320.75万亩,投产面积达152万亩,形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282个,建成了水城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盘州两高沿线刺梨产业带、木岗-落别茶叶产业带等一大批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

    聚焦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功能拓展。我市坚持把农业园区打造成健全产业体系、完善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经营整体效益的主平台,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有3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一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在此基础上,我市提出发展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形成1+10格局,农旅融合业态兴旺,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中国最美田园1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聚焦农产品品牌打造,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成功打造“天刺力牌”系列刺梨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老面子”面条、雾峰苦荞、牛场辣椒等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特优品牌和“弥你红”猕猴桃区域公共品牌,为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聚焦绿色产品质量提升,积极创建生态产品城市创建。

    绿色生态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推进。全市累计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275.08万亩,占特色产业面积的85.76%。全市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79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23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产品6个。2018年全市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产地认定)60个,产地认定面积达80万亩。完成绿色食品认证10个,新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3个。

    聚焦林业生态服务价值,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全市林业产值实现300亿元,同比增长34.26%。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全市刺梨总面积达10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119.69万亩、建成水城米箩万亩猕猴桃基地,形成了以刺梨、核桃等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基地260万亩,预计产值达15.68亿元。全市完成花卉苗木育苗面积3.005万亩,花卉苗木优化壮大,为林业生态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美化提供更多优质苗木。按照“适宜、适当、适度、适用”的原则,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全市发展林下经济209.62万亩,产值达158.07亿元。

    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我市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利用凉爽天气和清爽空气“两口气”,在“一江”(即北盘江)“一泉”(温泉)“一雪”(南方滑雪)上做文章,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8个、A级旅游景区2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建成6个康养温泉,建成中国纬度最低的4个天然滑雪场,策划编制市内精品旅游线路19条,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4条,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所,辖4个县市区全部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4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50%以上,旅游业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打造“绿色家园”

    全面完成国家首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任务,并按期投入运营,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水城河经过综合治理,成为展示我市城市风貌的又一张靓丽名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又一个窗口。大力实施市中心城区山体绿化和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73,%,建成区绿地率为33.77%,人均公园面积为11.30平方米,城市公园达31个,城市湿地公园6个。

    如今我市形成了“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蓝天白云常相伴,峰丛湿地绿相融”的城市风貌。

    聚焦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聚力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和乡村整治“五场战役”,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逐渐上升的六盘水空气质量的曲线,拉动的是所有凉都人的幸福指数,为了守住这片蓝天白云,去年以来,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力度,多部门携手向大气污染开战。

    自去年4月9日启动市中心城区扬尘污染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全市上下群策群力、互相学习,通过加强协调联动、精准实施源头管控、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天气应急处置和坚持铁腕治污等,重点开展建筑工地、交通工程、工业企业堆场、砂石矿山和商混、城市道路、货运车辆和冒黑烟车辆等六个领域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凉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越来越好,城市道路也变得更整洁了,就连我们平时清洗车辆的次数都明显少了很多。”市民桑毅感慨地说。

    外地游客王先生为六盘水的空气质量竖起了大拇指,他说:“这里天蓝、地绿、水清,真是个洗肺的好地方,养生的好地方。”

    “环境越来越好,空气越来越清新。” 是很多市民对今年我市空气环境的评价,来自最新的环境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365天,AQI优良率达96.4%。与去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3.5%,其中,优的天数增加44天。“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不断解决难点、久久为功的结果。

    一年来,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完成省下达任务;国家下达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7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94.1%,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100%,4个国控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达到Ⅱ类水考核标准。市民对水城河治理的满意率达到98%;完成土壤详查阶段性任务,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235万吨。抓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印发实施《六盘水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鼓励方案(试行)》,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固废排查,全市现有煤矸石存量约1.6亿吨,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存量约6685万吨。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引导建材企业规模化利用工业固废,推进发耳园区新型建材示范基地建设,发耳园区吉瑞源实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已消耗电厂粉煤灰6.6万吨、脱硫石膏1475吨、煤矸渣6319吨。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改厨33.83万户、改厕23.14万户、改圈10.26万户。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2018年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2580万元,实施65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推动爱绿植绿护绿,完成营造林85.5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65.74平方公里。

    去年,我市坚决扛起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责任,中央、省委环保督察交办信访案件办结率分别为100%和95%,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省交办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87%。

    同时,深入开展“六个一律”“六个严禁”“飓风1号”、“春雷2018”、“绿剑2018”和“守护多彩贵州,严打环境犯罪”等专项执法行动,始终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震慑了潜在违法犯罪分子。

    如今,晴空碧水间,“山水林田湖”的生态空间格局日渐清晰,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筑牢“绿色屏障”

    我市实施“青山”工程,持续开展“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行动计划,启动“抢战100天”造林任务行动,采取见缝增绿、补植补造、低效林改造等方式,开展规模化连片化造林。利用传统宣传途径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报道,号召全社会在生态脆弱区、重要通道、重点区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市12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种植各类树木618万余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森林城市创建整体推进。我市成立六盘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落实经费280万元,启动《六盘水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六盘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全力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寨创建工作。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得到国家林业局备案,《六盘水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六枝特区、水城县获得省级森林城市认定,组织创建森林小镇10个、森林村寨20个、森林人家200个。

    2018年,全年完成营造林60.5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65.74平方公里。全市森林面积达877万亩,森林蓄积达1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有力地筑牢全市绿色生态屏障。

    深化“绿色改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加快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性文件,为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全市上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积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我市绿色改革、绿色创新。

    另外,我市开展大数据+“多规合一”项目研发,优化调整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推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先进经验。按照各种方案,我市多点发力深化绿色改革,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试点工作。组建贵州云索道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推进索道项目建设,打造贵州山地旅游索道产业高地,减少道路修建对林业生态的破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贵州省首部村寨规划条例—《六盘水市村寨规划条例》,为我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展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对县市区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年度考核和选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市直部门的考核结果纳入市直机关年度目标考核“负面清单”管理。完成了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林业生态监管平台、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建设。开展了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开展生态文明法律先行有奖竞答活动,创建凉都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法治主题公园,成功申报“刺梨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完成了11个湿地小区的建立等等。

    这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迈进。

    厚植“绿色文化”

    厚植生态绿色文化,以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的新发展理念。我市落实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红线,牢牢守住绿色屏障,让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成为创建的绿色优势,成为共建共享的民生福祉。

    一年来,我市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等形式,不断厚植绿色文化。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我市以环境日、节能宣传周、节水日、生物多样性日、贵州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强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环保守法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中国凉都·红樱桃” 布依文化旅游节、“中国凉都·吃新节” 布依文化旅游节、“中国凉都·杨梅节”文化旅游节、“中国凉都·六月六” 布依文化旅游节。

    打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发展民间文艺团队176支,发展文艺骨干9348名,拥有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43支。

    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举办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第二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大力发展明飞陶瓷、元昇茶业、夜郎风文创、合怡兴民族手工、兆美蜡染等民族文化产业。

    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群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共计3039辆,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占比达78.8%。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和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推动绿色小镇、绿色村寨等群众性绿色创建。组织创建森林小镇10个、森林村寨20个、森林人家200个;开展“古树名树”挂牌活动,吸引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文化不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