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全球80%的知名一线品牌相继落户,雅诗兰黛、LV品牌全球单体营业额排名第一的店都在成都;
15个领事机构、29个国际友城、40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85条国际航线、223个直接的经贸往来的城市、26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7091户外商投资企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进出口2318.89亿美元,较“十一五”期间的744.17亿美元,增长3.1倍;累计出口1429.6亿美元,较“十一五”期间432.98亿美元增长3.3倍……
这些数字,仅仅是成都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五年,成都,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中西部内陆的城市,正加快“全域开放”的步伐,开创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朝着国家“门户”担当的角色前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而成都市在2016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2016年将要打好扩开放的主动战,广泛汇聚经济发展活力。
成都的“朋友圈”标签已悄然更迭,物理空间上的“内陆腹地”,已华丽转身为多维时空中的“开放前沿”。华丽转身之间可见三根粗壮杠杆!
杠杆一:
建设国际大通道
国际枢纽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我有一个梦想,不久的将来,坐着从布拉格直飞的航班来成都。”捷克贸工部副部长米兰·霍沃尔卡在第八届欧洽会时畅想。2016年初,这一愿景已成为现实。近日,由四川航空公司执飞的成都——布拉格3U8295次航班,顺利从成都国际机场起飞,标志着成都至捷克布拉格的直飞航线正式开通,也是成都首次与东欧国家架起“空中桥梁”,成都直飞欧洲航线增至6条。
全域开放,交通先行。“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积极打造对外国际大通道,国际枢纽型城市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成都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85条、通航城市达192座,名列中西部机场榜首。仅2015年一年时间,成都就新开通至巴黎、莫斯科、大阪、毛里求斯等8条国际直飞客运航线。
也在2015年,成都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进入“4000万级俱乐部”的中国内地“航空第四城”,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从成都出发,可直飞世界五大洲。
近日出台的《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又对2016年提出新的目标,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7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达到44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9.2万吨……而随着“天府国际机场”获批修建,成都将在2019年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一城双场”的城市。
过去的五年,成都铁路骨干国际物流网络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成都国际铁路港以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为代表的“双黄金国际物流大通道”同步奋起发力。
2015年9月,直达货运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蓉欧快铁实现双向运营,成都“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正式更名为“成都国际铁路港”。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蓉欧快铁服务范围也加速扩容。2015年12月15日,蓉欧快铁满载41个集装箱货物从德国纽伦堡驶出,于12月29日抵达成都,成都与德国之间陆路货运距离缩短至15天。
不久前,成都国际铁路港2016年第一批66个重大项目集体开工建设,总投资超123亿元,未来三年内成都将建成国内最大国际铁路港。“蓉欧快铁”将把终到站延伸到德国的汉堡以及荷兰蒂尔堡、利时安特卫普港等10个欧洲分拨中心。预计2016年蓉欧快铁将开行班列300个以上,较2015年的开行班列数成倍增长。
依托国际港口,让成都从向东发展的内陆“掉头”,成为了向西延伸的前沿。成都,正告别“内陆城市”的身份,转型“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于成都而言,海陆联动、东西双向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就是撬动“全域开放”的杠杆。这个杠杆,撬动了平台搭建、政策落地,也不断拉近成都与世界的距离。
杠杆二:
“朋友圈”扩容
领馆第三城积极打造开放的交流环境
2015年5月,印度宣布在蓉设立总领事馆;6月,波兰驻成都总领事馆举行开馆仪式;9月,捷克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
外国领事馆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与开放程度。
“十二五”期间,6个国家获批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目前,成都领事馆总数达15个,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排在北京、广州之后,成为内地“领馆第三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捷克、波兰总领事馆已相继开馆,印度总领馆正开展选址工作。
过去的五年,成都友城数迅增。仅2015年,成都就先后与波兰罗兹、韩国大邱、墨西哥萨博潘等7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与意大利米兰、美国旧金山、俄罗斯喀山等8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都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分别增至29个和40个。
扩容的,不仅是友城,国际盛会也频频落户成都。
第六届亚太天然气汽车协会国际会议暨展览、2015亚洲教育论坛年会、2015年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亚太)……仅2015年,成都就举办国际性展会活动93个。
2015年11月,成都更是举办了全国首个全球性创新创业交易会——2015全球创交会暨第十届欧洽会,30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代表在内的创新创业全链条全要素代表相聚蓉城,会议交易总金额达53.2亿元,现场达成“成都共识”。成都,又成功搭建了一个对外展示国际化新形象的平台与窗口。
第16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2届世界航线大会、第四届中美省州长论坛、第五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第11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进入2016年,成都也注定将喜迎来自全球的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成都市2016年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目标,境外游客入境人数力争达到27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会展104次,外国驻蓉领事机构达到15个,国际友城超过30个。“朋友圈”扩容,勾勒了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愈加多元的对外交流平台,撬动了更多合作,带来了更多项目。
杠杆三:
“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重
“一带一路”促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成都市新增境外世界500强企业79家,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199家,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优势;
外商投资企业总量达7091户,投资总额超600亿美元。其中,2015年新增外资企业863户,新增投资总额39.8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成都市外商投资企业户数、投资总额以及注册资本均位于中西部城市前列;
全球80%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20%的笔记本电脑都是“成都造”,2015年,成都造的沃尔沃汽车实现了整车出口美国……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成都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希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从项目入手、真抓实干,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成都市区西南方向约60公里处,蒲江水从欧式建筑旁蜿蜒流过,这里是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
作为全国统筹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西部唯一示范点位和成都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了博世包装、博世电动工具和博世包装技术(亚太)研发中心等48家德资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德资企业聚集发展态势。
在成都,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不止一个。
中法成都生态园选址落户成都经开区,在中法成都生态园里,围绕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的工作也在全力推进之中。总投资123亿元的东风神龙成都项目已累计完成固定投资超过30亿元。
中韩创业创新园将要落户成都,将依托两国现有的优势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共建众创空间、加快联合研发、推动产业联动、促进要素流动,共同打造中韩两国合作的品牌工程,建设亚太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中心,促进中韩经济融合发展。
而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集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缔造一个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世界交融之城”。园区采用“6+X”式组团布局,形成7个相对独立又有机共融的混合功能组团。在产业方面,新川创新科技园瞄准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
2015年4月,由德国企业投资、耗资20亿元的德国北威州中心在成都正式开建,它有望成为德国企业在中国西部的总部中心。
为什么外国的企业要选择来这里?
投资者精打细算地算了起来:虽位于西部,但交通非常便利;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高水平配置,欧式生活建筑、国际标准化统一厂房、产城融合,国际元素让人叹为观止。
成都在推动国际园区项目落户的行动上,不仅仅只在硬件上做文章。人才、技术的引进与落地才是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年,成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力营造吸引外资的准入环境。
2016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继续为外商投资提供保障,将“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为外籍人士在蓉工作生活创造更好环境。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再拿成都高新区为例,据高新发展策划局熊平局长介绍到,高新区每年拿出不低于10个亿,面向世界五百强企业,引领他们建设研发中心。同时,拿出每年不低于10个亿,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到成都高新区办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技术成果转移以及企业孵化,每年再投入10亿,引入国际领军人才,开办研发企业,让技术成果来此转换,可为其配套免费实验室、空间、以及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
2015年,顶住经济形势总体向下的压力,成都市利用外资实际到位75.20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3582.38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就在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建议,把“支持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抓手来着重布置。两天后,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也向大会建议:支持中韩(成都)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设立中国(成都)内陆自贸区,打造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国际合作试验区。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过去企业只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投资设厂,但近年来,新希望开始频繁到发达国家投资并购,不仅在澳大利亚投资,还与法国最大的农牧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成都是外贸为主导的城市,而四川省的外贸额排名全国前四,“外经也是成都对外开放的关键。”他表示,成都外经的战略,主要是坚定响应中央“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对于成都的意义在于什么?57个国家、30亿人口,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成都怎么走好‘一带一路’,很重要的就是打好外经这张牌。”
“从路径来讲,首先要把在蓉企业通过政策激励、法律保障等各种手段推向全球。”傅勇林表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导,让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到国外去建厂,通过深耕企业的发展,将中国的产业布局到全球。
“到2025年,成都的国际化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宜人城市品质更加鲜明。”《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提出了这样的目标。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开拓着更加国际化的未来。成都,这座原本的西部内陆城市,在朝着成为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的未来大跨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