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城市发展奏响“沿江向海”交响曲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7-11-07 11:15点击:8238次来源: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城市发展奏响“沿江向海”交响曲

        惠州在不断提升和完善“两江四岸”规划的基础上,推动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2016年底的惠州发生了很多事,地铁的蓝图、高铁的动工……好消息不断,但其中最为让人关注的则是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重新谋划。当年11月召开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惠州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推动中心城区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

        随后的一个月内,惠州1988年撤地设市以来首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以及时隔7年再度开启的海洋工作会议接连召开。在提出谋划新时期城镇化和城市工作同时,要求全市统筹海洋工作,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城市由‘沿江’向‘滨海’发展的布局是融入更大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惠州当前无疑正处在这样发展浪潮里。”知名经济评论员、上海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坦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的好的发展机会。

        结合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势头,惠州无疑在发展中站到了靠前头的位置。优越的滨海产业景观、新一轮的立体轨道交通、高标准规划打造的有“广东硅谷”之称的潼湖生态智慧区,以及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质,都有成为优质生活圈标地和活力经济区的良好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跟随“一城六组团”的发展进程,稔山新城、大亚湾滨海新城等临海新城在产业和资源支撑下已初现雏形,这也成为城市面南向海发展进程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多个新城市组团的崛起也成为惠州不断融入泛区域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和最坚实的支撑。

        策划:罗锐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峰

        动态

        城市“沿江”发展日臻完善

        “优化‘一市六组团’发展格局,着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坚持面南向海发展,推动中心城区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去年11月,惠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这一蓝图受到广泛关注。#p#分页标题#e#

        记者注意到,在当前城市发展阶段,城市中心区开发日臻成熟阶段,为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打造新城区,优化惠州“一市六组团”的发展格局,向海发展无疑是个好的突破口。在相关发展定位中,惠东滨海区域的稔山新城,以及大亚湾滨海新城均被提到了新的发展高度。

        “城市中心区向海延伸,是不是老城区就不管了?那我们住在这边的市民怎么办?”针对该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在本地网络论坛的讨论中大多市民表达出欣喜和期待,但一名署名为“fangfm”的网友表达的担忧引起关注。

        如何理解?在10月上旬举行的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工作现场会精神的专题会议上给出了答案。陈奕威再度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出要坚持方向,要在不断提升和完善“两江四岸”规划的基础上推动惠州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

        “完善两江四岸是属于既有城市中心区肌理的进一步完善,而面南向海发展则属于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需求。”惠州市政协委员,市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欧阳秋明这样理解。

        记者在走访“两江四岸”区域也发现,跟随近年来的不断完善,沿江分别的商业和住宅社区已形成完善体系;且在东江、西枝江畔同时也建立起文星塔、东江沙、金山湖、红楼滩等一系列的休闲公园,城市面貌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形成了一副完善的人居环境局面。

        一组数据也呈现出过去“沿江、沿湖”布局的惠州城市发展亮点。从1996年,惠州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深汕西高速)通车,到2015年,惠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587公里;从1990年惠州全市常住人口为231.3万,到去年这一数字则增加至475.6万;撤地设市那一年,惠州常住人口仅22%的城镇化率,去年提高至68%……

        与1988年对比,2015年惠州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0倍和170倍,同时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达到30057元,较1988年增长了20倍。可以看到的是,跟随以江河湖为中心城的发展进程,在近30年的发展岁月里,惠州也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新城,从粤东区域城市发展成为珠三角重要城市。

        发展

        向海发展是城市融入区域发展的必然#p#分页标题#e#

        不单是在近现代的惠州建城进程,远在千年前,惠州建城就是沿着两江分布(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毫不夸张地讲,惠州既有的城市发展进程就是沿着“两江一湖”而不断完善的。

        “面南向海发展则是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属于城市发展的新阶段。”顾海波介绍,沿着城市内部的江河湖发展是属于内生的不断自我完善进程,而向海发展则是城市不断融入更大的区域发展舞台的必经之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惠州目前正置身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势头上。

        另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在谈及广州迈向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抉择过程中,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广州应该推进城市发展方式战略转变,城市发展要从“滨江”向“滨海”推进。“向海发展就意味着出海口,意味着与外部城市更密切的联系,城市才能融入更大的历史发展舞台。”顾海波说。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召开的惠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惠州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的战略,惠州行动迅速。

        2016年12月下旬,惠州市密集召开了惠州城市工作会议和海洋工作会议。其中,城市工作会议是惠州自1988年撤地设市以来首次召开,而海洋工作会议也已距离上一次召开该会议长达7年之久。陈奕威分别强调要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谋划新时期城镇化和城市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工作;同时要求全市统筹海洋工作,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

        近一年来,两项会议的相关精神得到有效传递和实施。在城市组团建设环节,惠州在强化“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潼湖”这三个组团格局同时,惠州市政府关于惠东、博罗、龙门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得到省民政厅复函,惠东大岭、博罗罗阳和龙溪、龙门平陵四个镇“撤镇设街道”纳入县城管理,三个县城组团实现扩容提质。

        惠州学院经管系教授王兴邦认为,“镇改街道”是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撤镇改街道将转变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王兴邦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意味着区域监管和发展的提速,纳入县城统一规划和建设无疑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产业和资源。#p#分页标题#e#

        与此同时,滨海旅游产业带也在有效构建,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稔山新城和大亚湾滨海新城都已进入到实施阶段。而跟随金融街、碧桂园等滨海旅游度假项目的不断完善,依托优质的滨海资源构建的滨海度假产业带也得到稳步落实。

        底气

        优质城市资源 助力区域提升竞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头下,惠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未来也将必然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欧阳秋明介绍。据今年7月份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内容,粤港澳三地将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其中一员,与深圳、香港毗邻的城市,无疑,惠州站在了最有利的风口上。

        然而,这还只是城市面南向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所遇到的外部环境。而支撑惠州城市该战略的,则是轨道交通不断完善、产业经济充满活力、滨海资源优越,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底气。

        记者注意到,在新一轮的国家高铁战略布局中广东成为重点,而惠州则成为了重点中的重点,除当前已经通车的厦深铁路,新规划建设的赣深高铁、广汕客专均在惠州境内设置多个站点,预计到2020年城市将形成“3线9站”的高铁格局,融入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半小时经济生活圈”之中。此外,规划中的惠州地铁网线也得到稳步推进,去年12月市住建局发布《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中一期轨道建设就将实现惠城——惠州南站(大亚湾滨海新城)区域的对接,同时深圳地铁14号线的推进则有效实现深惠轨道同城。

        轨道交通有效拉近区域间的距离,同时也进一步助力着惠州走向更大的发展舞台。

        与此同时,充满活力的经济产业带也在不断完善,吸引着大量世界领先的企业落地布局。其中已经被定为为“广东硅谷”的潼湖生态智慧区无疑是关注的重点,依托潼湖湿地的优越自然环境和区位地理,潼湖智慧区的构建吸引了思科、华大基因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同时碧桂园创新小镇、中关村金融小镇等产业小镇的构建则进一步实现创新集聚。#p#分页标题#e#

        另外,当前二期项目正式投产的中海油炼化项目,以及壳牌等石化企业的完善布局则给了惠州创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的充足信心。大亚湾滨海新城发展雏形逐步形成。

        被定位为滨海旅游产业带的惠东滨海线同样进展迅速,跟随金融街置业、富力,以及融创等企业的滨海产业布局,多个滨海旅游度假项目开始接待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与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对话中,该负责人透露区域还将计划启动渔港码头的清淤工程,并在沿线打造起内海的环岛骑行绿道,进一步完善区域的旅游标地属性,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对外交通便利有层次,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同时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且产业吸引力仍在不断加强,这样的惠州在未来区域进程中成为区域枢纽、发展成中心城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顾海波结合惠州当前面临着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