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发展 > 正文

    郑州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 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20-07-24 09:27点击:5700次来源:河南日报

          

    郑州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 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

    龙子湖智慧岛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之势,入驻大数据企业超200家(7月23日摄)。
    郑州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 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米”字通全国,高铁经济带动郑州城市繁荣。图为郑州高铁东站。

           城市犹如一个生命体,需要以不断建设与沉淀的方式“成长”。桥梁、河渠、道路、建筑、绿廊、隧道,还有那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看不见”的科技赋能,都是让城市承载更多发展梦想的“硬核支撑”。

           城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纵观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世界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内先进城市,无不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蕴藉其中的现代人文气息,这些禀赋,铸就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作为已获批建设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作为沿黄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也肩负着越来越重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城市发展,基础先行。把准时代大势、发展趋势,郑州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正在走上一条引领现代产业培育发展、适应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发展路子。

           筑牢“底子”,蓄积发展能量

           郑州在“长壮”。6月29日,四环高架主线试通车,郑州迎来了“大四环”时代。

            “高架通了,感觉心里一下子‘进了城’。”住在郑州四环外的居民难掩那股子高兴劲儿。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骨架的宽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广度。

            “年底3号线一期就要开通试运营了,大伙儿都在全力保质保量完成进度。”地铁3号线国基路站,装运工冯建辉在挥汗如雨加紧赶工。

           轨道交通延伸,拉大着城市格局和框架。从西边的上街、荥阳到东边的郑东新区绿博、白沙,从南边的开放高地航空港到北边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地铁改变时空区位观、方便人们出行,也在串起郑州的超级能量带。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地铁3号线一期、4号线计划今年年底开通,加上已运营的1号线、2号线、城郊线、5号线、14号线,年内总运营里程将达206公里。此外,6号线、7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和3号线二期工程也在同时建设。

            “公共交通网络密织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郑州正在大跨步推进地铁骨干线路的建设与运行。”郑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处处长秦丽娟介绍,目前郑州地下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同时每天路面奔跑的公交车辆超过6300台,347条公交线路交错纵横,总长度达到4892公里,连通中心城区各个角落。

           地铁加速推进,“米”字形高铁基本成型,郑州已经坐拥国家“高铁黄金十字枢纽”地位。

            “一城五站”时代也在来临!东方既白,桩声又起。取意莲鹤方壶外观造型的郑州南站是全国在建的空铁无缝衔接的最大高铁站之一,各项工序有条不紊、紧张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在郑州,坐高铁不只是“走四方”,而是“通八方”。以郑州为中心,正在形成以500公里为半径覆盖我国3.5亿人,以700公里为半径覆盖我国7.2亿人的两个圆,而这两个圆,都在两个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内。

           居中致远,在全国经济地理版图当中,郑州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交通枢纽。坚定走好“枢纽+开放”的路子,畅通高水平开放通道,“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做大做强,郑州机场获批第五航权、机场三期工程启动建设,客货量保持中部“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扩量提质、高频开行,已累计开行3200多班;跨境电商开通专线包机,E贸易辐射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空陆网海“四条丝路”拓展延伸、功能融合,一个内通外畅、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正在形成。

           放大枢纽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转化出彩胜势。目前,郑州在加快构建以航空为主的国际交通、以高铁为主的国内交通、以轨道为主的大都市交通网络,提高枢纽通达能力和集疏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具竞争力的枢纽优势、物流优势、开放优势,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城市大交通的“硬核支撑”,有效助推郑州优化“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布局,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真正把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三生”融合的城市结构建起来。

           城市交通仅仅是郑州市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不断筑牢“底子”、夯实基础,郑州市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郑州共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41项,计划完成投资1077亿元。

            “城市的‘成长’需要筑牢基础设施的‘底子’,好比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决定了城市未来能走多远和发展质量的高低。”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坦言,经过多年努力,郑州为城市发展储蓄了蓬勃能量。

            “走心”作为,让城市更美好

           家住纬二路附近的市民冯浩,这段时间发现道路两旁多了蓝色的公共停车位。

            “虽然只是停车泊位,但喷涂得很有质感,有编号,有停车时间标注,最重要的是这些车位专供市民夜间停放车辆,不收费,急群众所急,很走心!”冯浩感慨道。

           为进一步缓解停车难、规范停车秩序,郑州市政府把在居民辖区周边设置10万个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列为2020年确定的重要民生实事之一。

            “首批已完成郑州市8个区(管委会)现场勘察工作,共确定停车泊位约2万个。”郑州市停车场管理中心负责人田猛告诉记者,泊位的设置考虑了许多“细节”,如蓝色标线施划虚线边框,并添加夜间反光材料,泊位内有白色字体标注准停时段——20时至次日7时,与限时停车标志配合使用。

           坚持人民至上,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是郑州城市管理中不变的主题。

           为民,是最动人的旋律。聚焦“一老一小”问题,郑州做建筑密度的“减法”、公共服务的“加法”,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

           老旧小区里正咂摸出生活新滋味。“将你一军!”每天下午,中原区桐柏路街道西站东社区养老中心里,老人们下棋娱乐,玩得不亦乐乎。而在康复理疗室,老年人随着机器的颤动松弛筋骨、闭目养神。家门口养老,乐享“品质晚年”。

           如今,在郑州的各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一应俱全,温馨整洁;氤氲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书房,已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环境就是民生。坚持生态惠民,人们在家门口拥有更多的“小确幸”。

           路过纬二路旁的经纬广场,有市民发现这里花草树木像是长了“腿”,自个“跑”出了水泥台子,和路人亲近起来。“游园拆墙透绿了,这下走在马路上就像是在逛公园。”人们话里话外透着欣喜。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生硬,还有绿树红花装扮的生动。郑州市把绿色融入城市血脉,各大公园陆续拆墙透绿,公园与街区融为一体,美景与街景相映成趣,让老百姓收获鸟语花香的惬意生活。

           从民生需求出发,郑州还在打磨更多细节、出台更多举措:今年400个城市游园将开建,最小的游园占地仅1亩,百姓在家门口可尽享绿色福利;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和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住区分级规模,建立三级生活圈,形成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不断提升生活便捷程度;运营城市书房,丰富市民精神生活……

           更好的城市定义更好的生活。今年,郑州共实施公共服务与生态绿化设施建设项目518个,计划完成投资934亿元。

           以人为本促“城变”,在“匠心”建设、“走心”作为中,郑州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有品质。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之城

           盛夏时节,郑东新区智慧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湖光潋滟、风光旖旎。

           在一场名为“大数据的挑战与应用”专题讲座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博士侃侃而谈,带着大家的思绪“飞”向未来。

           龙子湖上腾“云”驾“数”。智慧岛依托郑州5G覆盖、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智慧新基建优势,以及华为、阿里等领军企业的集聚优势,汇聚了集国家级算力、算据、算法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核心发展势能,着力打造中国的“数字信息枢纽”。截至目前,智慧岛已聚集了5家院士工作站、6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研发中心、12家大数据双创基地,入驻大数据企业超200家、私募投资基金机构160多家,吸引各类大数据人才2100余人。

           智慧岛向东,位于白沙园区科学谷的鲲鹏软件小镇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作为河南“踏云腾飞”、筑梦“中原数字之巅”的载体,到明年秋季,这里将建设成为省级软件产业集聚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区,4万名高科技创新人才、20万常住人口和上千家高技术企业将在这里安居乐业,形成极具魅力和创新活力的“中原智谷”,演绎更精彩的“小镇故事”。

           高端人才的聚集,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近几年,郑州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聚发展新动能。着眼于数字赋能、数字化转型,郑州今年实施城市大脑、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164个,总投资1340亿元。

           去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河南)有限公司、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及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同一天在郑东新区智慧岛注册设立。郑州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这么多年,郑州就缺一个数字‘基础底座’。所有的部门数据通过这个‘基础底座’来交换、共享,才能把整个智慧城市搭建起来,不断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有效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说。

           10个多月时间里,郑州高位谋划“城市大脑”建设总体规划,联手阿里巴巴团队进行重点攻关,分阶段推进实施。

           推动数字基建,集成“城市大脑”。依托阿里“飞天云”技术架构,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一期已部署完成,建设了由600台服务器构成的统一政务云平台,建成了统一大数据计算平台、视觉计算平台、物联网平台、区块链平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六大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平台;二期构建了全方位智能业务应用,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部门、18个业务领域的智慧模块,预计今年9月底初步完成。届时,停车先离场后交费、就医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服务都将成为现实。

           依托“城市大脑”项目建设,郑州正在升级为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借助“城市大脑”一期建设成果,郑州市加速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建设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把办事服务大厅“装进”群众的手机里。

           提取公积金“刷脸”秒办,甚至孩子上小学“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如今,郑州市民已开启了“掌上办”“零跑腿”“扫脸办”的新生活。通过数据互联共享、业务流程优化再造,“郑好办”APP、市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已达477项。

           城市有“大脑”,治理更“智慧”。“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以‘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基础平台为支撑,开发上线了十余套数字防疫系统,在全国率先打造了覆盖全市交通、小区、企业和公共场所的立体化、数字化疫情防控体系,形成了无遗漏、全覆盖、科学便捷的疫情防控‘郑州模式’。”阿里云“城市大脑”原首席架构师、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亮自豪地说,“城市大脑”在疫情防控中“牛刀小试”了一把。

           更多曾经超乎想象的事情,都在成为现实。一朵“云”驱动一座城,智慧“路口”自动调节交通信号,街道上的窨井盖移位、垃圾桶溢满、占道经营、垃圾堆放、公厕使用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城市大脑”都能智能调度。

           逐浪“新基建”,打造智慧城。郑州牵手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紫光、浪潮、中国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向“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奋力迈进。

            “天上的云在奔跑,路上的人在奔跑,数据也在奔跑,整个城市都在奔跑。”王新涛动情地说,郑州强化基础能力支撑,有形的“硬件”构筑物理实体,无形的“软件”引发“化学反应”,助推城市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奋进新时代,郑州顺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势,筑牢“硬核支撑”,强壮发展筋骨,让城市承载起更多发展梦想,乘风破浪,奔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