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陈吉宁的环保新政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5-03-03 09:37点击:459次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北京。春节的气氛还没有散去,“两会”政治季即将拉开序幕,陈吉宁第一次以环保部部长的身份召开了新闻界座谈会,征求新闻界对于当前环境形势的看法。

      在这之前一个月,他刚刚从清华大学校长任上调任环保部党组书记,曾引起海外内外众多媒体热议;在这之前半个月,他出现在新闻联播中,针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问题,他代表环保部党组严肃表态。很多记者猜测,陈吉宁将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与媒体正式见面。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在两会之前,以与媒体座谈的方式首次亮相,正式开启了他的环保新政。

      当天,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20多家的全国性媒体、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主持。除陈吉宁外,他也是当天唯一在场的环保部领导。潘岳曾在10年前因屡屡掀起环评风暴而被公众所关注。在数年的沉寂之后,这也是他首次在媒体集中的场合现身。

      困境中的环保

      座谈会在环保部二楼的会议室举行。陈吉宁没有坐在主席台上,而是与媒体面对面坐在一起,就像他在清华“站着听演讲”的平易风格一样。

      这个看似简单的座谈会,却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时刻举行:一天前,柴静的雾霾调查片已经点击过亿,引起公众对于生存处境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环境监管部门的期待。而就一个月以前,中纪委对环保部的巡视刚刚结束,反馈环保部的问题,焦点就在环评把关不严、领导干部亲属插手环评、红顶中介突出、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被套用等等。

      不过,社会对于环保的评价,却远远早于中央巡视组的结论。作为普通公众的一员,记者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些年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人们认同的基本共识是: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局部虽有好转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环境问题往往演化为群体性事件,迅速提升了公众对周边环境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成为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正如座谈会上有记者发言时指出,目前累积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民众环境维权意识抬头,已形成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极大考验。

      显然,公众要看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而不是那些与公众感深差异很大的数据和报告。

      失去的执行力

      伴随着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环保部门近些年来留给公众的印象并不给力。有与会记者表示,这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监管不严,执行乏力。“不作为”并不是没有手段,而是对现有的环境执法权、监管权没有用好用足,从而失去了对污染企业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如果把环保部门“疲软”的现状,与更早以前的环保总局相对比,人们将更加感受到环保“硬不起来”的现实。从2005年到2007年间,当时的环保总局曾屡屡掀起“环评风暴”,巧妙运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行业限批的行政手段,真刀真枪向污染宣战。

      但是,自升格以来,环保部却逐渐消停了霹雳风暴。2008年底,环保部一改以往环评收紧的趋势,一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大幅放宽环评审批标准,一方面又向各省下放了若干项目环评的审批权限。此后六年中,未批先建的环保违规项目不断增加,环保部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抓手的作用并未得到体现。

      环保部门执行力弱引起的公众不满,曾在2013年“两会”期间国务院部委负责人选举中得到集中体现,前任环保部长得到了最少的赞成票。而在每一个雾霾浓重的时节,环保部也常常成为公众集体吐槽、问责的对象。

      正是这数年累积的压力,使陈吉宁的履新给了焦虑的公众一个强烈期待——他将如何把环保部带出目前的困境?他将如何回应公众日益高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