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北京市智库领域第一联合党委
  • 中心工会
  • 共青团委员会
  •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百年水塔下演绎《红色战警》

    www.zjcsc.org更新日期:2013-10-24 10:59点击:381次来源:

      百年水塔下演绎《红色战警》

      记者郭佳通讯员李国柱摄影记者张偲

      一场从武汉发端,引爆全国的“美丽中国梦——首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于今天掀起最高潮,40部最终入围的微电影和15部优秀剧本将角逐本届“金鹤奖”十个单项大奖。这些作品,有的以身边真人真事为原型,有的以动画形式演绎建党伟业,表现形式和手法多样。

      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武汉人的创新意识、大爱精神,和记载城市变迁的历史地标。在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之时,我们特献上微电影特刊,与读者共享城市繁荣,同赴电影盛宴。

      昨日清晨的一场倾盆大雨,宣告又一年的深秋到来。

      车水马龙的中山大道,这个武汉市最繁华、最有历史的商圈里,每天都有新面孔,每天都有新商铺。然而,年年岁岁里,这里却总有不变的那一抹恒久的色彩——红色。

      红色,是那幢建于清末、已有104岁高龄的水塔;红色,是消防中队门口那一扇扇大门的颜色。在武汉人的记忆中,它们绝不像微电影里闪过的一两个镜头那么简单。

      充当火警瞭望塔的

      “摩天大楼”

      水塔街的水塔,是中山大道江汉路商圈的地标之一。这是洋务运动名臣张之洞,在考察纽约时的一个梦想——在中国建一座摩天大楼。

      虽然这幢“摩天大楼”只有41.32米,但在100多年前的汉口,它的存在不容忽视。作家方方这样描述:在平展无坡的汉口,在简陋低矮的民房之间,高耸的水塔就像一个巨无霸,高出云表,在长江北岸傲然雄视着一切……

      这个让汉口成为中国第四个喝上自来水城市的水塔,是红色的。它的红,无论是百年前的清朝、还是雨水洗刷过的昨天,在中山大道上都格外显眼。在消防上,水塔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起到火警瞭望塔的作用。那时的救火队也在水塔附近,哪里有火情,站在水塔上一目了然。

      据史料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曾有明文规定汉口的建筑都不允许高过水塔。这是因为消防安全的需要。“水塔如遇有火警,白昼悬红旗,夜晚亮红灯,同时乱钟30响报警,再以响数报告火警地区。一响洋火厂至前花楼,二响歆生路至后花楼,三响至堤口,四响三官殿,五响沈家庙,六响大王庙,七响武胜庙,八响仁义司,九响至硚口。”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武汉市消防支队江汉中队成立,就在红色的水塔旁,因此老百姓也习惯称之为“水塔消防队”。

      最小消防队的繁重任务

      今年30岁的中队长刘尚校最吸引人的是他的眼睛,无论是在他主演的微电影里,还是在他带领的江汉中队里,目光炯炯,颇具军人威严。

      在以消防官兵真人真事改编的微电影《红色战警》里,他塑造了一位业务技能一流,对下属严格不失关爱,对百姓舍身取义的好班长。从影片里走出的刘尚校,魁梧挺拔,笑容真诚,他为我们打开中队的一扇扇大红门。

      五辆被擦得红得晃眼的消防车展现在眼前,战士们出勤时的消防服整整齐齐地挂成一排。地方虽小,却井然有序。

      采访时,警铃响起,任务来了。只见消防战士们冲到装备区,记者都来不及反应过来,他们已一阵风般跃上已启动的消防车上。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这应该是个较小接警任务,因为警铃只响了三声,当警情严重时,警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刘尚校说。

      他管辖的这个中队,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圈,算得上是全市面积最小,人员最多(除去特勤一中队、二中队),任务最重,出勤数量最多的一个消防中队。“这一带属于老城区,巷子多,旧房多,人员杂,我们不敢有一丝马虎。”

      红色消防让人心安

      微电影《红色战警》里,刘尚校有一场与队员比拼拉挂联操(即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拉梯、挂钩梯等设备,攀岩至高楼层救人)的戏。

      “是自己亲自上阵还是找的替身?”

      “替身?”刘尚校笑,“这是我的基本功啊,根本不需要替身。”

      都说“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对消防官兵而言,就像微电影里说的那样,“如果可以,我情愿一辈子都不去救大火……”这个城,有他们,我们很安心。

     

     

     

    责编:杨娜